2019年2月18日,筹备多时、万众期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做了全面规划,其重点之一就是科技创新方面,提出将“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优势,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依托湾区城市群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当今世界城市、经济及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客观趋势,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深化内地与香港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粤港澳之间一直有着深厚的合作渊源与扎实的合作基础。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如何利用和发挥好港澳与内地各自的科技优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程提到“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作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创新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正在以创新升级引领“中国智造”。在大湾区,一条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正在形成。在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超过一百公里长的连线上,分布着华为、腾讯、网易、大疆、OPPO、vivo、易事特、UC、酷狗等全球知名企业,还有一大批优秀新锐独角兽企业正在茁壮成长中。从科技、高科技,到硬科技、黑科技,一个创新金字塔在广深港科创走廊上形成。在对广深港科创走新廊梳理时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已经有部分产业,比如TMT与ICT行业,比如一些优秀企业,如华为、中兴、腾讯、大疆、华大基因已经形成了“全球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的发展格局。


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加强港澳与珠三角的科技合作,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能否实现大湾区内的协同创新是成功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粤港澳三地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创新共生的诉求等协同创新发展的潜力,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动作,制度创新、突破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的制约瓶颈,实现全球高层次人才在大湾区的集聚,人才、资金、商品、服务、信息等要素在湾区内的自由流动,构建起跨区域、跨制度的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使湾区内创新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实现大湾区城市群共同推进创新、共享创新成果。形成粤港澳交流互动、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港澳地区和广东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已经具备了相当好的基础,把港澳地区科技研发的优势和广东省的产业化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值得着重关注的焦点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需要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国际水准的科研团队、国际化创新型教育、开放协同创新、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供给等方面发力,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双轮并驾,打造世界新硅谷


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数字经济时代”这么一个双重背景下,发展科技创新产业是我们避免被淘汰并实现后来居上的重要筹码。只有把科技创新产业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开拓发展的新空间,才能引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产业发展,共同打造世界新硅谷。


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合作,不只是简单地补短板,不在于其几所大学、研究机构能够提供多少可供转换的科研成果,而在于其发挥优质创新资源的聚合与流转。更重要的是借助大湾区平台使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能够在大湾区内部产生集聚效应,进而发挥出最优的配置功能,来促进大湾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粤港澳科技合作的目标应该是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港澳的平台,更好的集聚国际资源、国际人才、国际团队、国际成果、国际创新投资资金,以及国际上通行的创新制度性安排、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成熟的做法等,这才是它最重要的功能。


发展多元化城市分工体系


强化香港和深圳的特殊优势,推动港深共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发挥粤港澳经济发展主轴城市比较优势,建设特色科创中心和先进制造基地,形成大湾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主轴。


全力推动深港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走廊的规模与水平,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内生创新和基础创新能力强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推进科创合作的“四大抓手”:科技创新走廊、科技创新平台、大学创新科技联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轴线的全球高端制造和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中小城市先进制造中心、商贸中心、物资集散中心。


推动合理的产业集聚与扩散


加快数字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以港深为核心,聚焦全球优势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基础创新,打造信息基础产业新优势。积极构建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共同完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大力建设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推动产业空间扩散,探索委托管理、投资合作,飞地经济,产业转移园区布局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


建立开放型创新体系,统领城市群发展


围绕产业链规划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推进股权投资技术化放大研发资金投入,推进股权投资技术化。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与开展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核心新兴产业关键技术跨地域合作创新。让香港在国际化的税制、法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与大湾区内产业配套完善的优势充分对接。推动创新中心与制造基地密切合作,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创新带。建立大湾区产业发展路线图,瞄准赶超和新发展潜力产业布局全产业链,将分布在产业链各核心环节的企业研发项目、市场占有率、人才团队资源和上下游需求配合有序梳理,设立大湾区跨地区跨平台的未来产业重大专项。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合作联盟,提升高校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培育新产业研发团队。以参与大学和学科领域为龙头,建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在各实验室项目立项、研究生培养招生、技术转移中试、企业参与共同研发、产业化落地等方面全面合作,面向全球开放合作资源。此外,可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基金,推进创新合作平台驿站建设。


建立大湾区国际联盟组织,坚持国际化方向,充分吸纳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如笔者参与创建的广东省委统战部领导的、全国第一家省级大湾区组织--粤港澳大湾区专业知识人士联盟,集聚粤港澳1300万专业知识人士智慧与资源的专业服务创新生态体系,为大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大湾区的企业、标准、技术和产品走向全球,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共同参与大湾区建设发展。(作者系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理事、深圳市智慧城市产业促进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