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春光明媚。欧美同学会留加分会老中青会员、有关国别分会学长代表在欧美同学会总会东四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颖奇,欧美同学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明杰,留加分会会长、加达新材料科技公司总裁闫长明出席座谈会。

“新时代,海归的责任担当是什么,应该怎么从我做起?创业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和需求?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作为主持人,留加分会会长闫长明开场的几句话,道出了座谈会“海归责任从我做起”的主题。

留加分会会长闫长明主持座谈会

来自中关村的声音:尽一切可能做好服务

中关村管委会人才资源处副处长孙继伟去年1月到河北雄安新区挂职,刚结束挂职回来不到10天时间。他率先发言说,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对于如何引进人才、优化双创氛围,中关村从来没停止过探索和实践,这使得中关村4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涌动着勃勃生机,2018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5.9万亿元,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以上。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近年来,中关村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的要求,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形成了良好的聚才用才环境。“我们将继续发挥好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争取更多先行先试人才政策,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为各类人才聚集发展、创新创业做好服务,提供保障。”孙继伟说。

中关村管委会人才资源处副处长孙继伟发言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企业服务部负责人沈阳博,同样是做海归创业服务工作。

中关村在北京每个区都设有一个分园,海淀园即是其一。海淀园院士辈出、上市公司云集,在学长们眼中是个“了不起”的创业园。

沈阳博先是自问自答抛出一个关键问题:海归创业到哪最容易落地,到哪找到自己的土壤?——恐怕还是要先找到我们。

沈阳博此前在央企工作,为什么选择到创业机构做一些基础的创业服务工作?原来,沈阳博此前服务过一家企业,负责人经常和他交流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来二去,沈阳博认识到,企业发展需要一个全能“保姆”,“尽快让企业找到合适的土壤,尽快长大,这是中关村的责任,也是我的责任。”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企业服务部负责人沈阳博发言

“海淀园为海归创业提供一系列服务,相当一部分服务甚至是首创。从企业注册、股权架构、融资、创业培育,到走向市场、产业化落地,与地方政府对接、建设人才公寓等,这些问题我们都想到了创业者前面,目的就是提供最大、最好的帮助。”沈阳博说。

北京市欧美同学会秘书长王璞:海归的社会化,是个大课题

北京市欧美同学会秘书长王璞既是留学人员,又负责为留学人员服务。他对留学人员社会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个体在不同环境生活就要经历不同的社会化。社会化会影响一生,出国留学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回国后需要再社会化,融入国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是海归都面临的问题,如何起到团结、凝聚的作用,是我们欧美同学会的责任。

北京市欧美同学会秘书长王璞发言

王璞表示,“智力”是欧美同学会最重要的资源,作为一个年轻的机构,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将融汇各方智力和资源,多做建言献策的工作,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多做贡献。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夏颖奇:埋头苦干20年,我做到了

“我发言的题目是《梦开始的地方》。”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颖奇带来了刚制作完成的PPT,从自己赶上“三个第一批”(1968年第一批上山下乡,1972年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1978年第一批国家公派留学),说到中关村的发展,从自己的中国梦讲到海归的中国梦。朴实风趣的话语,不时引来阵阵掌声和由衷的赞叹。

夏颖奇鼓励年轻人“要不安分”,中关村的创业者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不管找到多好的工作,都不会干到退休,而是一直为创业做积累,这是形成中国梦的一个力量。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夏颖奇做主题报告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人更加自信了,是干出来的。”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说到了大家心坎里。

留学人员带回知识、技术、企业文化、人才、资金、项目,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但和老一辈挺起共和国脊梁的元勋相比,我们还要多多努力。怎么办?“只有埋头苦干。我回国后发誓要埋头苦干20年,我做到了,感到很欣慰。”夏颖奇说。

振兴中华、热爱国家,在海归群体身上是永远不会磨灭的。不管在什么岗位,海归要先把自己管理好,还要对国家做贡献。

夏颖奇的主题报告,让大家感到既亲切又振奋,热烈的掌声久久回荡。

留加分会老会长夏源:浪花是海洋的赤子

“《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唱遍了中国大地乃至世界,把个人和祖国的关系讲得温暖而清晰,那就是:我们是浪花,祖国是海洋,浪花是海洋的赤子,海洋是浪花的依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留加分会老会长夏源的这番话让在座人员频频颔首。

留学期间,夏源时刻不忘自己是中科院研究人员,其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常写思想汇报。他说,回国后组织问:入党志向有没有动摇?我说不可能动摇。回国后夏源全身心投入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法国科技政策、体制方面做了海量调研,并撰写出大量调研报告,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留加分会老会长夏源发言

不管是留学还是科研工作、欧美同学会的工作,我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现在退休了,在欧美同学会的平台上,还可以发挥余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还要接着干。“讲真话、做实事,从我做起。”夏源总结道。

坚定的报国志 浓浓的报国情

座谈会现场,讲得动情,听得认真。大家谈经历感悟,说体会建议,穿插着交流互动,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两个小时。不过,流淌的是时光,在心里积淀的却是不能忘却的初心和责任。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精神如何继承和发扬?我认为,更多应该发挥科学的作用,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美好生活而奋斗,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教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实践教授、价值互联网创新院创始人蔡剑说道。

从2008年起,蔡剑开始探索如何做创新教育,也就是如何把人才的培养和创新的教育结合起来。蔡剑解释说,中国的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人才,人才从哪里来?除了引进,关键还要靠自己培养。为此,蔡剑作为最年轻的发起人,2008年成立了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实践教授、价值互联网创新院创始人蔡剑发言

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人才价值互联网备受关注。蔡剑说,建立可信互联网,是个世界性的课题。互联网如果能进行可信化的学习、教育、人才评价,对于人才培养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重构网络结构,任重道远,我们会坚持下去。

北京未来创新中心CEO吴昌华的职业生涯和环保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做《中国环境报》英文版的编辑,开始了解环保是怎么回事,到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快速学习、成长、融入,从1993年出国留学,系统学习生态管理和经济学,到2015年联合国召开可持续发展峰会,深度参与其中,吴昌华感受到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也看到环保所承载的巨大意义。

她说,2015年之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各国共识和巨大的驱动力。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科技赋能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前所未有。我目前更多在做撬动全球创新力量和人才的工作,让世界与中国一道创新,我相信,解决中国的问题有助于解决全人类的问题。

座谈会还得到央企欧美同学会、留美、留英、留日等分会学长的鼎力支持。随后,留日分会副秘书长、万基泰科工集团外联部主任张新宇,中央企业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经理孙海林,百度技术委员会理事长陈尚义,留美青委会主任、北京电影学院教师郭蔚凌,留美青委会秘书长奚荃,深圳市在田翊方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营销官陈曦,山东传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宫媛媛,YKA国际艺术教育学术顾问董宜坤,欧美同学会留加分会常务副秘书长陈由伟,一创投行投资银行部总监武阳,长江证券北京新源里营业部投资顾问主管李明昊,北京价值互联网创新院经理田凤琴等12位学长先后发言,尽管每人发言只有短短几分钟,却让海归责任的话题无限延展,坚定的报国志、浓浓的报国情溢于言表。

海归责任,要从我做起。闫长明会长说,一是海归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二是要发挥好国际化、高技术的智力优势,三是要在欧美同学会这个大家庭里,相互帮助,共同创业,共同为社会服务。

座谈会在意犹未尽中结束。此时,闫长明会长开篇时讲的那段历史越发清晰——1920年3月10日,《欧美同学会丛刊》第一卷第一号问世,卷首是孙中山的题词:“指导国民”。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欧美同学会的定位也发展为“人才库、智囊团、生力军”,历经百年岁月,爱国、报国的传承延续至今。

《诗经·小雅》上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用来形容高尚的品格。对海归来说,情怀和责任已融入血脉,一代又一代海归披荆斩棘,奋勇前行,就是最有力的明证。(王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