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印萍,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欧美同学会会员,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导语:童年的一个“美丽的误会”,带印萍走上地质工作之路。

2019年3月4日下午,在人大代表驻地,记者看到了印萍给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的建议——《关于科研司法互动,建立海洋环保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平台的建议》,她创造性地提出科研机构和司法部门实现信息互通,为各自领域提供专业支撑。

印萍

留学探索海岸带地质研究先进理论

印萍代表现担任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1998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理学院做访问学者,2001年又赴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布雷斯特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初春午后的阳光里,印萍笑着回忆起童年的一个“美丽的误会”对她走上地质工作之路的影响。出生在1971年的她在辽宁省辽阳市的一个小山村里长大。在她刚刚记事儿的时候,全国正在宣传“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她每天从村头的大喇叭里听到大庆油田“地下石油滚滚”,小脑袋里对地下的矿藏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一天正在炕上玩耍的她,听到一阵“呼隆隆”的声音不断从地下传来,她一下子跳起来,到处寻找是否有石油“冒出来”。多年后,她才知道她那时候听到的“呼隆隆”声音原来是远处山上采石场的石头从山头滚落下来的声音。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地质工作者在关键历史时期,及时投入国家的生产建设,开展矿产资源调查,她生活的辽宁东部山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矿产资源地,铁、铅、金、煤和大理石矿等资源勘查工作中,地质科技工作者是最早走进她那个小山村的“山外的人”,也是她接触到的第一批的科学家。

那个呼隆隆的“石油梦”、那个地质队员背着的有好多的小口袋的“地质包”是她对地质科技工作最稚嫩最美好的童年记忆,也是她在高中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把青岛海洋大学的“海洋地质”专业作为高考第一志愿的原因。

可能因为这些已经渗透到骨子里的记忆,成为她克服各种困难,长期坚持在地质调查工作一线,乐此不疲地奔波在我国和多个国家海岸线上的不竭的动力。

回忆起当年有幸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印萍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坚毅。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海岸带和海洋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虽具有一定基础,但和欧美等发达海洋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印萍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是海岸带沉积动力地貌学,重点聚焦我国当时已经凸显的海岸带侵蚀灾害的研究工作。

欧洲荷兰、丹麦等国家是国际上最早遭受全球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岸侵蚀严重,并开展海岸监测和防护和修复的国家,很多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都是发端于这些国家。1996年,国家选拔出国留学生,印萍通过了当时的英语等级考试,获得了公派出国访问学者的机会,她选择了安徒生故乡丹麦作为留学目的地。

1998年,我国海岸带地区的开发工作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而海岸带和河流流域的开发活动和全球变化带来的海岸带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也逐渐显露,海岸带开发利用需要更好的地质科学的支撑。

西欧、北欧国家的海岸线地形非常复杂,和我国的山东、辽宁等省份的海岸线地形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哥本哈根大学在海岸侵蚀监测和防护方面的研究,有非常好的基础。

在出国前,尽管印萍接待了很多到访的美国、法国、丹麦、德国等外国专家,和他们交流合作也比较愉快,但因为刚博士毕业,又是第一次出国,心里还是有很多忐忑。

于是,印萍对欧洲文化等有关方面知识做了恶补,特别在其研究的海岸带动力地貌方面对国内的情况作了充分的了解,带着问题踏上了赴丹麦学习的旅程。所以,她出国后很快就进入学习和工作状态,专心致志地在哥本哈根大学地理学院开展海岸带地质演化方面的研究,广泛了解欧洲海岸带地质灾害问题的起因,对国际上刚刚兴起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概念进行了深入了解。

她在丹麦期间参加导师团队的野外工作,克服语言和野外艰苦的条件,参加了大量的外业调查和监测工作。

有一次风暴期间,她独自一个人留在野外观测站开展泥沙捕集的监测工作,由于风暴潮影响,海水上涨快,她一个人背着几十斤的沉积物样品,在齐腰深的海水里,在北海的潮滩上步行4公里左右,把珍贵的观测资料和样品带回来。

还有一次,她骑的摩托车在野外出了故障,她推着摩托车在泥泞的海边小路上步行2个多小时回到驻地。

若干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独自待在海边的野外基地,听着呼啸的海风怕打着基地的门窗,在远处港口为航船引航的不断轰鸣的炮声中入睡……

丹麦学习结束回国后,她所在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正在与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开展东海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和古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是当时古海洋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科研团队急需有相关领域科研经验、外语好的青年科技人员,印萍被选入这个科研团队成为技术骨干,受到法国使馆科技合作奖学金的资助,赴法国开展了前后两年的博士后合作研究工作。

在此期间,印萍作为骨干科技人员和中法团队合作交流的桥梁,很好地促进双方的交流合作,也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3年,她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立足一线服务需求促科研转化

学成归国后,印萍很快投入海岸带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研究工作。针对海岸带侵蚀灾害,提出海岸侵蚀综合分析模式,建立了海岸侵蚀的评估、预测和预报模型,改进了海岸侵蚀的监测和研究方法,推广到我国海岸环境评价和海岸带保护和治理工作中。同时,她开展海岸地质关键带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环境的影响。

印萍还先后主持和协调“中-荷海岸带全球变化对比”“中越长江与红河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环境演化对比研究”“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与减灾防灾”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特别是开展的中国-越南低敏感海洋领域的合作工作,在近年南海周边海洋事务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仍然有效地推进了中越海洋事务交流,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需求,项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印萍(左二)在荷兰代尔夫特与荷兰专家探讨地质理论

印萍还积极探索海岸带陆海综合地质调查的工作模式,组织山东省、江苏、上海和浙江等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虽然身体娇小,她却成了为祖国18000里海岸线地质环境安全奔波的女汉子。

印萍代表说两会结束后,她将很快到缅甸开展伊洛瓦底三角洲的调查工作,看样子,她的脚步走的更远、更坚实了。

认真履职提出专业化建议

2018年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在新的岗位上积极履职,加强达标履职的学习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全方位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

2018年7月,印萍参加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带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

2018年9月,她参加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全国驻鲁代表海洋强省和海洋科技创新调研视察。

2019年2月,她受邀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海洋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工作调研座谈暨“守护海洋”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部署会。

为充分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印萍做足了功课。她今年的第二份建议是《加强地质工作支撑海岸带自然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建议加快海岸带陆海一体地质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优先构建河口、湾区地质灾害综合监测系统。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印萍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指示,将成为今后工作的指针,她要为祖国的万里海岸的生态环境安全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