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于2019年4月16日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申报课题进行了集中开题评审。以下观点均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观点。

北京高校教师系统留学归国人员职业获得感研究

1.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课题研究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留学人才“归国潮”,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信息,截止2016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达到458.66万人,累计回国人数达到265.11万人。作为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回国人员在我国“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开放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国家的快速发展,除了能够吸引和拥有足够的掌握国际最先进技术的海外高素质人才,还要考虑到这些人才是否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而留学归国人员能否在回国以后的岗位和职业中拥有充足的获得感,对于这些高层次人才人力资源开发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2016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81.45%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1.09%为博士研究生学历,7.46%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和上一年度相比,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数比例有所上升,而对于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是其首选的机构类型。目前,在京高校中的中青年教师占高校教职员工有相当大比例,作为首都科学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分布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岗位。高校教师系统留学归国人才的职业”获得感”,影响到学生的发展、高校的发展乃至国家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2)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①“获得感”的研究:王子蕲(2018)认为,“获得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对“获得”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既建立于客观真实的物质基础之上,也建立于丰富的精神基础之上;有学者从内容上研究获得感,文宏(2018)把“获得感”分为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由不同维度构成,并对2002-2015年不同区域人民获得感进行比较;也有学者从时间和社会空间两个维度研究获得感,王浦劬借鉴国外“相对剥夺感”研究,提出“相对获得感”,包含纵向获得感、横向获得感和获得感三个方面,纵向获得感是个人家庭经济状况与五年前相比改善与否,横向获得感是家庭生活水平和亲戚朋友相比所处高低,获得感是个人在时代发展中的得失感;在对“获得感”的概念进行可操作化的定义上,杨玉浩(2018)认为“获得感”一词出自中国本土,源于人民,上升至国家意志,所以应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理解其内涵,认为现实具体工作中使用“获得感”,一定要针对限定群体,这样各个特定群体的“获得感”才是可衡量的。,比如“农民获得感”、“工人获得感”,把所有特定群体“获得感”加总在一起构成“人民获得感”;郑风田(2017)辨析了“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区别,认为“获得感”并非一味强调幸福,而强调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尤其是指能够让人民切实地得到利好,有更多的获得。在对教师群体“获得感”的研究中,吴维煊(2018)认为教师的“获得感”包括两个层面含义:一个是物质层面的“显性获得感”,如工资福利、住房条件等;另一个是精神层面的“隐性获得感”,如自我提升、归属感等。两个层面的“获得感”对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缺一不可。栗波(2018)认为,获得感是获得事实基础上形成的主观评价,教师的获得感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师各种精神需求的满足,获得感可以转化为幸福感,获得感也是一种尊严感。因此,获得感是教师职业认同构建的关键。侯燕(2017)认为,“获得感”倡导的是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强调“获”和“得”,不仅包含物质层面的经济收入等显性要素,更有精神层面的公平、价值、地位等隐性要素。 ②海外归国人才“满意度”研究:当前已有文献对高校系统海外归国人才职业“获得感”的讨论相对不多,但有大量研究讨论了这一群体的“满意度”问题。段红真(2012)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认为,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社会文化因素(不同文化模式如:个体主义文化模式和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以及社会适应性等与个体生活满意度成显著相关;余晓飞(2009)对上海海归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学术环境与支持、成长与发展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比较大。刘蓉洁(2010)对海归教师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进行研究,在基于海归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对海归教师的归国在适应、人际关系、学术发展、相关经济待遇及遇到的困难方面来了解其生存状态。金怡、姚本先(2007)研究结果显示,生活满意度与应激之间存在着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个体遭受应激性越强烈其生活满意度越低,反之亦然。认为留学回国人员从一个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势必会面临陌生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因此其生活满意度将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减少这种强烈的刺激,是我国在人才引进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③对高校系统留学归国人员学术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楼晓玲(2000)等认为,科研经费缺乏、课题申请困难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后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这些留学人员对于国内情况不是很了解,申请课题会遭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常常使其研究无法继续,出现“科研真空状态”。同时,还存在学术水平难提高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国内资源相对的匮乏,国际交流缺乏,不能够及时的了解国际前沿和发展方向,而且非学术因素过多的干预了学术活动,导致学术氛围不浓厚、学术团队水平不高或难以形成。陈晶瑛(2007)等发现,在国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有着“论资排辈”现象,这更加重了“海归”人员申请科研项目的难度。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留学回国人员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赖继年(2011)在对留学回国人员对科研环境的认知调查及建议中指出,只有0.4%的人对我国科研环境满意,22.8%的人对科研环境比较满意,40.1%的人对科研环境一般满意,23.8%的人对目前的科研环境不太满意,9.3%的人对目前的科研环境很不满意。相关学者还从环境因素分析了影响高校系统留学归国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刘陶,张卫良(2009)指出心理场和环境场都会影响着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的行为。学校是一种场,它是工作、生活的场,与这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人员的心理场、环境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影响。所以环境对于留学回国人员发展的影响很重要。程文(2010)等在研究大学高级研究人员激励因素模型实证研究时指出环境激励因素包括组织前途、组织环境、工作环境、合作空间、人际关系、决策影响和领导素质等因素。楼晓玲(2000)等指出,高校留学回国人员的后顾之忧很多,比如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这些基本生活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国内的居住环境和条件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国与国之间的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行为方法、不同的法律法规,导致了很大程度上留学回国人员从国外回到国内后出现了无法适应本国文化的现象,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Luccalrizarry和Pacheco针对归国移民的文化再适应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这种归国文化再适应问题是广泛存在的,很多人缺乏对于回国后融入和适应文化的心理、生理和物质上的准备;庄怡川(2005)对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跨文化适应理论、社会学习的概念、身份认同理论是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问题研究的基础理论。在个人发展因素方面,肖利等指出,在个人发展因素中,留学人员回国的薪资待遇问题依然不容忽视。国内薪资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属于低水平,尤其是已经在国外取得高职称的人员;普遍情况看,我国留学回国人员的固定薪资还很低。认为不要把临时性的补贴等,如一次性回国项目补助、住房补贴等与他们工作的薪资混为一谈,提出从长远来来,国家应该大幅度提升高职称留学回国人员的薪资,达到或者超过其他国家的水平,才能在吸引优秀留学人才的路途上取得胜利。

2.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学理上界定留学归国人员在高校系统作为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在研究问题前,需要从学理上明确研究的概念界定。对于留学归国人员在高校系统作为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可以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本研究拟从工作体验、社会支持和个人价值、职业对生活的保障四个维度衡量留学归国人员在高校系统的职业获得感。 ②北京高校教师系统留学归国人员职业获得感现状课题拟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收集北京高校教师系统留学归国人员的一手资料,除了对受访者的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外,将从第一部分学理构建的四个维度出发,对应相应的指标体系对这一群体的职业获得感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③北京高校教师系统留学归国人员职业获得感影响因素课题将以上四个维度进行操作化,工作体验主要包括优厚的经济回报、对口的专业领域、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合理完善的聘用合同、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适当的工作载荷、高效的工作团队、优良的工作条件及办公设备;社会支持主要包括拥有获取必要信息渠道、获取单位同事及学生的认可与尊重、与政府部门的有效沟通、学科或行业内部的有效沟通、国际交流与合作、家人对教师职业的支持和鼓励;个人价值主要包括良好的发展预期、工作充满挑战性、获得政府的认可与奖励、获得同行的认可、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个人价值感、较高的社会地位;职业对生活的保障主要包括所属高校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家人拥有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养老保险、医疗服务和保障、生活环境符合生活习惯、社会资源/社会资本有利于家庭重要事件的顺利解决等。在此基础上,检验四个维度与职业获得感的整体水平是否存在相关性。 ④其他具体特殊因素对北京高校教师系统留学归国人员职业获得感的影响水平针对2019年2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新修订出台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聘任职务管理办法》,对于北京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告别“终身制”的问题对受访北京高校教师系统留学归国人员进行调研,把脉这一因素的改革效应及对个体职业获得感的预期影响;此外,还将重点研究不同岗位(教学科研岗或管理岗)以及事业编制或年薪聘用制(非升即走岗位聘用模式)对在京高校留学归国人员职业获得感的影响。 ⑤提高北京高校教师系统留学归国人员职业获得感的对策建议

(2)基本思路和方法: ①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确定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概念界定,通过梳理职业获得感的国内外研究,从学理上阐述职业获得感的内容及与之相关的理论,分析影响职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将从四个维度开展研究,并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在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提出相关理论假设。 ②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的目的,与北京高校海归教师就本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目前较为关心的问题,明确他们在整个职业生活中的困惑与需求,为下一步的问卷编制提供参考依据。 ③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将在访谈的基础上编制好问卷后,拟进行两次问卷调查,以确保获得有效数据。首先进行初始问卷调查,通过小范围样本调研,测验问卷中各测量项目的信效度,对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形成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第二次是正式调查,根据调查的目标人群,进行正式问卷发放,并收集数据,在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验证相关理论假设并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

(3)重点难点:北京高校教师系统留学归国人员职业获得感指标体系构建:这一部分将构成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变量操作化合理性的基础;

(4)创新之处 ①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留学归国人员研究的关注越来越多,但主要集中于对其生活满意度、创新创业中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本课题以职业满意度为切口,将获得感与影响高校海归教师最重要的职业因素进行关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②研究方法上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研究北京高校教师系统留学归国人员职业获得感,将为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就业与统战政策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丰富的一手资料、数据及理论依据,相关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