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png

“灰摩卡”的主创成员

神州学人网讯 (记者 惠娟)“灰摩卡”最初是一档由在俄中国留学人员所做的网络电台节目。经过四五年时间的发展,他们从线上走向线下,从莫斯科走向更多的地方,一份帮助中国留俄人员,在中国的俄语学生以及所有对俄罗斯文化感兴趣的人了解更真实的俄罗斯,搭建中俄民间交流的小小平台的情怀,支持着他们不断前行。

怎么做起了“灰摩卡”?

“灰摩卡”的两位创始人方飞和胡晔都是从俄罗斯高校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发展的中国留学生,方飞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新闻专业,胡晔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翻译专业。十多年的留俄经历让他们成为了身边朋友眼中的“俄罗斯生活达人”,不少国内准备去俄罗斯留学的学生都会向他们请教一些有关俄罗斯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相似又很琐碎,方飞和胡晔就决定把自己的回答录成音频放到网上,方便更多的人随时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信息,这就是“灰摩卡”的雏形。

图片2.png

“灰摩卡”莫斯科首次见面会

起初,方飞和胡晔只把这里当成一个自娱自乐的平台,分享经验的同时小小“吐槽”一下自己的“莫漂”生活。在他们看来,“灰摩卡”既如寒冷冬日里捧在手心的一杯咖啡一样温暖,同时又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冷静客观不偏不倚的灰色。几期做下来,他们发现不少在俄罗斯学习生活的中国留学生,和在国内学习俄语的学生都在转发收听自己的节目,这使他们意识到,正是因为他们的节目给大家展现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俄罗斯,介绍了很多尤其是在国内学习俄语的学生从课本上找不到的内容,才会如此受欢迎。这些积极的反馈带给他们动力更支持他们一直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风格。

“灰摩卡”都做些什么?

“我最开始听‘灰摩卡’节目的时候还在图拉留学,‘灰摩卡’对于我来说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莫斯科生活的窗。”后来加入的林川照最初是“灰摩卡”的听众和忠实粉丝,更是方飞和胡晔这两位“红本”毕业、参加过莫大校长优秀毕业生见面会、拿到过校长签名的见面会大合照的莫大前辈的“迷妹”。“红本”是俄罗斯优秀毕业生的标志,这也成了林川照学习的动力。在她看来,“灰摩卡”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平台,她希望把自己从前辈那里感受到的榜样力量,传递给更多的小伙伴。

留学生活不易,语言障碍、跨文化冲击、学业压力让不少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的生活基本就是“学校—宿舍—超市”三点一线。“灰摩卡”的成员一直试图帮助在俄罗斯留学的中国学生创造更多从多方面了解俄罗斯的机会。一次“灰摩卡”听众线下见面会上,他们发现原来很多自己节目的听众就在莫斯科,于是就有了组织更多线下活动的计划。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灰摩卡”组织过的一些线下活动

方飞很喜欢逛俄罗斯的各种小众博物馆,他认为这些地方精致且充满文化特色,但往往不被人知晓,所以他很喜欢组织大家去这些地方。到目前“灰摩卡”组织过的大大小小的活动已超过百场,有手工制作类的,比如学习制作俄罗斯传统的毡靴、布娃娃、鞑靼小花帽;有文化艺术类的,比如学习弹奏俄罗斯传统三角琴;有历史体验类的,比如夜游莫斯科市中心老城街区、在莫斯科河上游小镇的自行车骑行,也有参观当地企业了解俄罗斯企业文化的活动等等。方飞和“灰摩卡”团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中国留学生的留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

这些活动中方飞印象最深的,也是组织难度最大的一次,是2017年召集260多名中国留学生去观看北京昆仑鸿星俱乐部对战莫斯科中央陆军俱乐部的冰球比赛。“冰球”这项运动本身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真正在俄罗斯现场看过冰球比赛的人却很少。由于做过相关的翻译工作让方飞对冰球产生了兴趣。作为热爱冬季运动的国度,俄罗斯很愿意向中国留学生介绍冰球运动,为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内也在向民众大力推广包括冰球在内的冬季运动项目。通过方飞的努力,俄罗斯的冰球俱乐部为“灰摩卡”的活动提供了球迷票。“那是我第一次在俄罗斯的公共场合听到奏中国国歌,内心还是非常震撼的。”林川照回忆自己第一次看冰球比赛的经历时,依然能感到当时的那份感动。

图片6.png

图片7.png

“灰摩卡”组织的为北京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在俄罗斯的比赛现场加油助威活动

都有哪些人在听“灰摩卡”?

节目鲜活、活动有趣,“灰摩卡”在俄语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次他们在去东京录节目的时候,在社交媒体上收到一条希望和他们见面的留言。“没想到在日本能碰到会讲中文的俄罗斯人,还是我们的听众。”这次意外的收获让方飞和“灰摩卡”团队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大批的外国听众。“有很多在中国生活的讲俄语的人其实也在听我们的节目。一来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学习汉语的听力教材,二来同样是生活在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地方,他们很希望通过了解我们如何看待俄罗斯,从一个侧面知道自己在中国人眼中的形象。”“灰摩卡”也组织过不少像端午节教外国人包粽子这样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为中俄两国甚至汉语和俄语两种语言圈的民众之间搭起一个相互了解、彼此交流的温暖的平台。

图片8.png

端午节“灰摩卡”团队教俄罗斯朋友体验包粽子

如果有一天离开“灰摩卡”……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像方飞和胡晔这样毕业后留在俄罗斯工作,甚至成家立业的中国留学生毕竟是少数,有一天人离开了,“灰摩卡”还会存在么?在胡晔看来,“灰摩卡”是一种情怀,网络电台的形式更决定了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延续,只要发现了有意思的事情,随时随地拿起手机记录下来就又是一期“灰摩卡”的节目。

“我们是中国人,早晚会回到故土,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方飞认为回答“灰摩卡”能否继续存在下去这个问题最好的人选,就是那些已经回到国内的小伙伴。曾经他们也为团队成员的离开发愁,后来发现只要大家的友谊还在,共同的目标还在,“灰摩卡”就会一直在。他们在北京、上海等地都有分站,而且这些回到了国内的小伙伴还为“灰摩卡”的节目增添了新的角度,分享自己如何尽快适应国内生活,在国内找工作等等的经验。“我们在莫斯科做‘灰摩卡’,吸引国内的小伙伴。他们到了俄罗斯参加我们的活动,回国后把信息和情感带回去,又会感召新的小伙伴加入。”这是方飞心中理想的“灰摩卡”模式。

“作为留学生,我们已经在学业上做到了我们能做的。如果有一天离开莫斯科,离开俄罗斯,我想我记住的可能不是学业和课程,而恰恰是参加过的这些活动。”已经有些“归心似箭”的林川照说:“很感谢在留学过程中遇到了‘灰摩卡’,参与过‘灰摩卡’,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俄罗斯。”

图片9.png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灰摩卡”听众发来的“灰摩卡”logo在世界各地的打卡照

(图片提供/“灰摩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