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7月14日消息(记者 王锐涛)“弘扬民族精神、奋斗精神。”今天我们邀请军史专家董保存继续为您讲述“两弹一星”元勋的故事。

吴自良,著名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原件——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种分离膜,为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董保存:我们今天讲的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吴自良的故事,是他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安装了心脏。所谓原子弹的心脏是什么呢?是一种叫做甲种分离膜的核心原件。这个原件可以将铀235和铀238这一对同位素分开,提炼出高浓度的用于发生核裂变反应的铀235,所以它被称之为原子弹的心脏。吴自良团队卓著的科研成果使得中国成为了掌握这项技术的第三个国家,另外两个国家是美国和苏联。

当时吴自良受领任务时,他其实对这个领域并不熟悉,并不了解。因为吴自良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物理冶金研究。在他大学毕业后,曾经有人力邀他加入国民党,但被他坚决拒绝。后来他就想办法考取了留学的机会,到美国的匹斯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就是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冶金系读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因表现出色他被留到卡内基理工学院金属研究所做研究工作。

在此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毛泽东的主张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批中国的海外留学生。1950年,吴自良接到了国内他的一位老师给他写的信,内容是希望他能够回国工作,并且告诉他,是周恩来总理指派我动员你们回来的。当时美国移民局不让吴自良回中国,他就找了一个理由,说我的母亲年纪太大了,我一定要回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是讲究孝道的,以这样一个理由然他才得以回到祖国。

回国后,吴自良等一批留学生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在北京的紫光阁,周总理一共接见了二三十个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周总理对他们说,你们都是能够做事的人,现在你们回来了,我们非常欢迎,而且现在国内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我们准备用三年的时间来恢复经济,所以你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样尽快地使我们国家经济恢复起来,让国家强大起来。

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一度陷入瓶颈。经过综合考量,国家将研制甲种分离膜的任务交给了上海冶金所,而时任上海冶金所副所长的吴自良成为了这个项目的技术总负责。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董保存:当时苏联人曾经说过一句话,甲种分离膜是社会主义阵营安全的心脏,并把这种甲种分离膜技术视之为绝密中的绝密。作为研究室的主任和项目的总负责,吴自良几乎是绞尽脑汁,带着所有的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攻关,刚开始他们用了很多很常规的办法来研制这种原料的粉末,几次实验都不成功。怎么办呢?既然用正规方法不行那我们就要试着用别的办法来做。当时吴自良就想到了一种很奇特的办法,他根据自己的这种设想和研究人员一起进行试制,结果这一次却有了巨大的突破,并在半年之内就解决了原料工作的突破性难题。

在此期间,工艺问题又到了试制阶段,那时候吴自良几乎和团队成员天天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测试。当然他后来在回忆时也特意强调,那个时候仅凭我们几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是我们国家在进行统筹协调。当时的华东科委、上海市委,还有上海冶金局、化工局等等单位都给予了全力配合。也正是这样,吴自良带领科研人员共同完成了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任务,为中国的原子弹造就了心脏。

作为材料科学家,吴自良一直致力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所急需的关键实用材料的研制工作。在完成原子弹研制工作后,吴自良致力于发展我国高技术材料和材料科学,在金属、半导体和氧化物超导体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并培育了大批科技人才。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董保存: 1963年,甲种分离膜基本上研究成功,之后吴自良等人将成果送到了北京中科院的原子能所,会同原子能所进行实验验证。在完成这项国家交付的艰巨任务后,吴自良和同事们又开始了新的工作。

期间在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之后,一直到1983年,当时上海冶金所所长也是这个项目的参加者——邹世昌同志到北京开会,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三强告诉邹世昌:“你们做出来的元件性能很好,分离率比苏联的还要高。邹世昌回到上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吴自良院士,由于我们的两弹一星是个系统工程,每一段都有负责的团队,吴自良负责的这一段做完之后就交给国家了,之后再也没有过问。直到十几年、二十年之后他们才知道了这个消息。

后来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荣获1984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个特等奖奖项是奖给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这个专项的。在荣誉面前,吴自良表现出一位科学家金光闪闪的无私精神,他把这个奖状复制之后发给了每一位参研人员,重达一斤的金质奖章就交给了上海的冶金研究所。

吴自良这一代老科学家甘于寂寞,无私奉献、一心一意地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这样的一种情怀,这样的一种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两弹一星”精神重要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