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考验并印证着海外学子归心似箭的报国热情。这一时期回国的海归仁人志士都有着以身许国的精神,他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岗位,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世纪回望,中国海归群体做了一个半世纪的强国梦。海归为中国所做的贡献无疑很大很多,涉及到很多领域。许多人造了不同的“中国第一”,或在开风气之先河、或在引领时代潮流方面有首创之功。

王淦昌

王淦昌  

1934年归国

王淦昌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王淦昌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与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王淦昌非常关心我国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的发展。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王大珩

王大珩 

1948年归国

王大珩1938年至1948年在英国学习,获得硕士学位,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中国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珩是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主持制订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的中国光学之父,早期研制我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

王大珩在光学研究工作中有重要成就。为国防现代化研制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有突出贡献;为我国的仪器仪表事业及计量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孙家栋 

孙家栋 

1958年归国

孙家栋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计者。

孙家栋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我国卫星事业和深空探测事业的开拓者,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并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43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郑小瑛

郑小瑛 

1963年归国

郑小瑛于1960年至1963年去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原主任,中央歌剧院乐队原首席指挥。

郑小瑛教授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和爱乐女乐团的艺术总监。现又被聘为我国第一个由政府扶持,总监负责制的职业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的艺术总监、首席指挥,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她经常担任国家重要演出的指挥,也是中国最有经验的指挥教授之一,更是一位热情的音乐社会活动家。她采取各种形式向群众介绍音乐知识已达两千余次,直接听众已三十余万,并多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女职工”、“老教授科教兴国”和“全国老有所为贡献奖”等荣誉。她是第一位和多次登上国外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指挥,有西方媒体称她为“世界最佳女指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