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赵健)从1972年进入外交部,到2015年退休,汪晓源在外交领域工作的40年,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再到逐步融入世界、实现快速发展的40年。近日,中国前驻里约总领事、驻赤道几内亚、乌拉圭、哥斯达黎加和哥伦比亚大使汪晓源做客人民网,从外交角度为我们讲述他亲历和见证的四十年风云变幻。


  汪晓源大使接受人民网采访(摄影:吴思萱)

见证中国从封闭到开放

1972年,汪晓源第一次走出国门。忆及40余年前的情景,汪大使表示,那时中国国内环境还比较封闭,中国对外界来说是个十分神秘的国家。“那时中国人走出去的非常少,我们到国外也成了‘珍稀动物’,他们对我们很好奇。”

然而短短四十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汪晓源在驻外工作中,见证了这一系列的变化。他认为,这种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中外官方交往的频率和范围不断扩大。从国家领导人,到政府部门、地方政府,以及人大、政协、最高检、最高法等,中外在各层次和领域都有顺畅的对话交流;第二是民间交流大大增加,90年代,西班牙、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来华签证每年只有几千个,现在增加到每年几万个;第三是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和,比如在90年代时,中国从西班牙主要输入产品、资金和技术,现在情况则发生反转,中国在双边贸易中占有较大顺差……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国力的持续增长,中国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中国对外合作的不断升级。

回望四十年中国外交由弱变强之路,汪晓源认为,这与中国领导人富有远见的规划是分不开的。汪晓源提到,他曾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8年,这段时间,他给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做过翻译。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中央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他们用长远的眼光看中国的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做出规划,对中国的事业充满了自信。

“中国的发展后来果然是按照咱们领导人的规划,一步一步地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感触非常深。”汪晓源说。

从单一到创新:中拉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汪晓源曾在拉美四个国家担任总领事或大使职务。说起中国与拉丁美洲40年来的关系发展,他认为双方关系不仅“突飞猛进”,而且“双方合作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汪晓源提到,以乌拉圭为例,2005年他到乌拉圭担任大使时,乌拉圭与中国的关系还比较单一。中国主要从乌拉圭进口羊毛,出口轻工业产品和电子产品。在他任职大使期间,双方开始尝试进行产能方面的合作,中国奇瑞汽车厂在乌拉圭落户,成为第一个大型产能合作项目。以此为开端,双方逐渐在其他领域有了新的合作。


  汪晓源大使向乌拉圭总统递交国书(图片由汪晓源大使提供)

汪晓源认为,中拉关系四十年来的变化在经贸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无论在质还是量的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乌拉圭,我们大量进口乌拉圭的牛肉,乌拉圭60%的牛肉都出口到中国来了;巴西也是一样,我们从简单的商品贸易,到后来的科技合作——现在巴西是中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和哥伦比亚也是这种情况;还有其他国家,比如智利,我们现在吃的许多水果、喝的葡萄酒,有很多是从智利进口的,不再仅仅是智利向中国出口铜矿、矿砂之类的原材料。(中国与拉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交往的层次也在不断加深。” 汪大使介绍,2000年的时候,中拉双边贸易额刚刚突破100亿美元,2010年以后突飞猛进,达到2000亿美元,在去年更是突破了3000亿美元。

谈到双方关系飞速发展的原因,汪晓源认为,中国与拉美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中国方面做的许多工作,如成立孔子学院、友协等,也让双方友好关系的民意基础越来越牢固。同时,双方经贸方面的交流更是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发展。

汪晓源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双方合作方式的创新,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双方在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合作、通信和金融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扩大,前景非常广阔。“我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中拉关系,双方高层往来频繁,再加上‘一带一路’这个合作的抓手,双方有积极性、有可能性,我相信这个路是越走越宽的。”


  中国驻哥斯达黎加使馆开馆仪式上,汪晓源大使讲话(图片由汪晓源大使提供)

为义乌商户追回价值4000万的货物

四十多年外交事业里,汪晓源遇到过许多难题和突发状况。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促进国家间关系发展,同时维护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利益——在汪晓源看来,这是一个外交官最大的职责所在,也是他工作中念念不忘的“初心”。

2003年,汪晓源出任赤道几内亚大使。赤几过去是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90年代中期发现石油之后,赤几制定了庞大的建设计划,但资金不足。在这种背景下,汪晓源大使看到了中赤扩大合作的良机。

在汪晓源大使及其同事的努力下,赤几与中国达成协议,由中方出资承包项目,赤几以石油出口逐步抵销,也就是石油换工程模式。这一协议在赤几总统访华时签署,被人们称作“赤几模式”。

汪大使还提到了另一件让他印象深刻的外交事件:

他在乌拉圭当大使的时候,几个巴拉圭人在浙江义乌订购了30个集装箱商品,价值4000多万人民币,涉及300多个小商户。在货物运出中国后,这几个人却消失了。国内查明这批货物将在乌拉圭上岸,陆路运往巴拉圭,指示使馆设法在乌拉圭截获。汪晓源立刻与乌拉圭警方等单位联系,几经波折终于成功追回大部分货物,使国内商人免于遭受重大损失。

汪晓源大使说:“可能4000多万,金额也不算是特别大,但是我觉得能够为维护人民的利益做一些实事,这一点是作为一个外交官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地方。”


  汪晓源大使与哥斯达黎加外长签署合作协议(图片由汪晓源大使提供)

打通国与国交往的最后一公里

退休之后的汪大使继续发挥余热,他多次参加中央文件和文献的翻译工作,利用自己长期在国外工作的经验,把中国的事情更好地介绍出去。

“翻译,是国家之间沟通的最后一公里,你不远万里走到这儿来了,两个人见了面握了手,最后语言却没说明白,这怎么能行呢?沟通的关键便是语言,这非常重要。”汪晓源说。

周总理曾把外交工作的内容高度概括为“了解对方,宣传自己”。汪晓源认为,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在对外工作中还没有做到完全让对方理解自己。“打个比方,我们常说‘讲好中国故事’,但是在西班牙语里面,‘讲中国故事’是一个谚语,意思是你给我讲的是天方夜谭。如果我们这样直译,是要闹笑话的。”

永远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

回顾自己四十多年外交生涯,汪晓源认为,中国外交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汪晓源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觉得不能忘记这一点。过去邓小平讲的,中国不称霸,现在中国的确站起来了,开始富起来、强起来了,但是我们要牢记十九大报告的这一条,千万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和尽量多的国家站在一起,共同合作来推动世界的发展,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