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下午,我会举办“不忘留学初心,牢记报国使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留学人员代表人士座谈会。会上,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老中青三代归国留学人员作主题发言,回顾自己出国留学、回国发展、参与祖国建设的心路历程,讴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激励广大留学人员把自己的人生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奋进。

我会会长、中科院院士裴钢,常务副会长陆建非、臧广陵、黄辉及100余位留学人员代表出席。会议由陆建非学长主持。

“个人是大海中的一叶小舟”

我会原常务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学长,出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

1984年,35岁的他作为上海社科院的一名青年科研人员,获得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资助,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进修,1989年秋获博士学位,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该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首位中国大陆学生。在国内发生政治风波,海外学子们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时,他毅然选择回国。他说,“如果留下来在美国度过余生,或许可以过得很安逸,但缺少了国家认同感和参与感,会终生遗憾的。”

作为人口经济学的专家,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左学金学长在经济领域和社会保障领域都有建树,先后任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他说:“作为一名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要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提出独立思考的专业意见,服务国家大局。”

回顾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海外求学经历,他深深体会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人都是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只有顺应时代浪潮,才能把握前进方向,驶向远大理想。”

“这个假设对我不存在,我离不开中国”

21年前,正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的李儒新学长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回国工作;今天,他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等研究院院长、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我会副会长,带领中国的强激光科学研究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座谈会上,面对年轻海归的提问“如果当时没有回国,你觉得今天的你会是什么状态?”,李儒新学长不假思索地诙谐答道:“这个假设对我不存在,因为我离不开中国菜,离不开中国电影,所以,我离不开中国。”语毕,全场掌声自发响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回国的海归们都产生了最强烈的共鸣。

作为中年留学人员的代表,他说,自己的研究领域能够作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首批启动项目,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无疑是幸运的。面对国内越来越好的科研条件和创新环境,留学人员要牢记老一辈海归科学家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敢于担当、锐意创新,担负起科学报国责任和使命。

在报国实践中找到人生坐标

自2008年创业至今,上海莘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雯已在创业的道路上走过了十余载光阴。

“还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上学时,父亲问我能否将他那么多年的平面几何研究成果做成计算机软件,让更多的人学习运用?这是他第一次向我提出这个想法。当我回国工作后,父亲再次提出这个想法,我和他认真地讨论了想法可行性。”父亲的话给了她创业的动力,也让她找到了人生的坐标,“用自己的专长,为中国的教育产业做点事情。”

企业取得成功后,徐雯开始将目光关注到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她的团队每年行走5省共30所学校,共无偿培训老师过万名,软件捐赠数百万元,展现出一名海归女性企业家的社会当担。

徐雯学长表示,青年一代留学人员是祖国“富起来”的经历者,在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更要不忘初心,传承志存高远、留学报国精神,将创新创业的青春理想在报国实践中得到升华。

建国70年,也是留学人员不计得失、甘于牺牲、爱国奉献的70年。正如多位代表在发言中所传递的心声:“我们都从中国大地出发,祖国是共同的归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个人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实现!”

裴钢会长在讲话中对广大留学回国人员传承留学报国初心,积极参与国家和上海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表示充分肯定。他希望新时代的留学人员始终牢记初心,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做爱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始终不忘使命,以敢为人先的锐气、上下求索的执著、传帮带教的胸怀,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始终勇于担当,努力成为“人才库、智囊团、生力军”中坚力量,共同建设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留学人员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