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站工地摄影棚内,罗娴(左)正在向农民工夫妻展示刚刚拍摄完成的婚纱照。

  罗娴(右)正在指导农民工夫妇拍摄婚纱照。

“借助艺术创作的形式来关注、走近农民工群体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是一件很有价值并充满幸福感的事。”2006年罗娴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读研究生,主修电影研究。在她看来,“艺术摄影的魅力,就是把人的精神实质展现出来。平凡、质朴的感情最能打动人心”。

“用镜头去记录他们的情感世界”

“父亲走后,我有次听到母亲坐在椅子上低声呢喃:‘和你爸一辈子,连张婚纱照都没有拍过。’父母年轻时生活的那个年代,花钱拍一套婚纱照可以说是一种奢望。看到农民工夫妇的婚纱照,我又想起了母亲那时有些遗憾的神情。幸运的是他们不会有这样的遗憾。”这是一位网友在罗娴发起的农民工婚纱照公益活动相关报道评论区的留言。

2012年,罗娴前往美国从事编导工作,主要拍摄纪实性题材。5年后从纽约回国,罗娴创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正是在装修工作室时,她开始接触农民工,了解到许多农民工夫妻从未拍过婚纱照,便决定将镜头对准这个群体。

“日夜辛勤的农民工在我们的影棚里‘摇身一变’,身穿精美的婚纱和礼服,尽情表达他们对彼此的爱意,这一幕让我很感动。”去年,罗娴在老家湖南长沙举办了一场公益活动,免费为52对农民工夫妻拍摄婚纱照。

12月的长沙,天气寒冷,但考虑到安全因素不能使用太多电暖气,罗娴和志愿者们就在漏风的“工地摄影棚”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脚常常冷到没有知觉。“短期内能聚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甚至还有来自加拿大的艺术家。他们不计报酬、不辞辛苦,专程前来参与这个活动,还有赞助方及承办方,大家各自分工,相互配合,这些都让我非常感动。” 罗娴说。

“我拍了许多个泪流满面的拥抱”

今年4月,罗娴来到深圳,拍摄了30多对农民工夫妻。比起摄影师的角色,她觉得自己更像一个记录故事的人。“他们需要有人来倾听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各不相同,但每个故事都很打动我。我想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以纪录片的形式,后期也可能用影展来呈现照片背后的故事。”罗娴办的公益摄影项目,更像一场“叙事型的艺术呈现”。

罗娴设置了一个环节,让妻子站在背景布前,夫妻互相凝望,“我原本以为夫妻俩可能会很含蓄,但那个时刻,你会发现他们脸上流露出很多情绪,表达的感情是非常炙热的。”彼此凝望后,很多人泪流满面,这让罗娴感到惊讶,“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举动竟然能触发这么大的情绪反应。他们彼此不说话,仅仅是对视几分钟,很多夫妇都哭了。”

“艺术创作是精神和物质上的平衡”

前不久,一个参与过长沙站婚纱照拍摄的农民工给罗娴发来一条消息。“他特意告诉我,他从来没有在照片中笑得那么灿烂过。他说会好好珍藏自己的婚纱照,并已经把照片分享给了亲友。他的话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很值得。”罗娴打算把这个公益项目继续做下去,海南或四川是她的下一站计划。

最近,罗娴正在做河北雄安新区绿色节能建筑城市规划设计项目。在此之前她还与政府部门合作,探索城市文化名片与艺术更好融合展现之道。“艺术是一种本能,一种想要表达或想要描述的本能。”她说。

在艺术领域创业,平衡艺术与商业并不容易。“艺术需要时间打磨,但商业则要求回报转化率。不能让商业剥夺了艺术创作的空间和时间。”在罗娴看来,商业与艺术彼此间并非绝对排斥,可以用艺术点亮商业灵感,让商业“灌溉”补给艺术创作,从而达到两者相互促进的效果。

如今,国内的艺术创作市场逐渐成熟,给艺术创作者带来很大的成长空间,“如果有机会,我打算,以工作室为桥梁,把国外优秀的艺术摄影及电影方面的资源引进来,做一些业内交流培训工作。”谈及未来计划,罗娴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