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jpg

最近看了一部历史普及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剧中有一群可爱的小兔子,在听到自己的家园建立之时,不顾别人的阻挠,突破重重障碍,回到自己的家里,为了建设家园种下了一棵棵苹果树。这让我想起了70年前,朱光亚、张存浩、任新民等留学密歇根大学的中国学子,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放弃在国外的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到贫瘠的祖国。他们不要高官厚禄,不求名声显赫,他们为的是在祖国大地种下一棵棵“苹果树”。这些“苹果树”便是中国自主且有力的国防盾牌——科研系统和工业体系。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当年一棵棵“苹果树”在一代代中国青年的奉献中不断生长,枝繁叶茂。

今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70华诞。在这波澜壮阔的70年岁月中,祖国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中,都能看到不同时代青年们奋斗的身影。而今,我们共同面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一个充满创新与挑战的新时代。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中国的青年学生,不论是在国内学习工作,还是在海外求学,都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各行各业中,担负起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

自19世纪以来,密歇根大学与密歇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就为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与中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在1896年,两位来自中国的女学生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回到中国,投身医学教育事业。时任密大校董Barbour先生深受她们的事迹触动,专门建立了东方妇女奖学金,为亚洲女性提供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28 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吴贻芳女士,更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

20世纪初,密歇根大学时任校长等多位教育家共同发起了“庚款留学”,促成中国青年赴美深造。作为第一批接收庚款留学生的5所美国大学之一,密歇根大学在6年间培养了近百位中国学子。这些学生学成回国后,为中国打开了世界先进科学与技术的大门,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的科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从美国学成后回到中国,为中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绝的贡献。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他们既有着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构想与远见,又有着任劳任怨,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他们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让新中国的“苹果树”一棵棵拔地而起。

密歇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更是奋斗在祖国建设的一线。《那年那兔那些事》第一季第九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中提到的“树根很密集的大学的高材生”说的就是我们的前辈。物理系毕业生朱光亚院士是中国工程院第一任院长。他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空投航弹、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任务。正是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条件下的不懈努力,使中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之一。工程学院毕业生任新民院士是中国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他担任了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工程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科研和发射工作。物理系毕业生王承书院士是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专家。回国后,她承担了核聚变、浓缩铀等领域大量机密性研究工作。他们是密歇根大学中国留学生的代表,他们淡泊名利,为祖国和人民燃烧自我的精神照耀着我们前行。

640 (1).jpg

朱光亚(右)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时留影(左起: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

今年,也是新中国与美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中国与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两大经济体,两国关系的发展备受关注。当我们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发展历程,密歇根大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令人瞩目。

1961年,密歇根大学成立中国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多位教授先后被任命为美国总统的中国事务高级顾问。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工作人员的理查德·索洛蒙教授在中美关系破冰期间陪同福特总统访华,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1971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美青年运动员的友好互动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在随后的中美乒乓球代表团友好互访中,密歇根大学作为中美关系在美国扬帆起航的第一站,于1972年接待了来访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在“小球推动大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之后,中国代表团也参观了位于密歇根州的汽车城底特律,实地考察了美国的工业情况,使两国之间都对对方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认识。而后,Michel Oksenberg教授参与并推动中美两国正式建交。21世纪初,Kenneth Liberthal教授更是在推进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640 (2).jpg

乒乓外交45周年活动在密歇根大学举行

回首过往,我们纪念曾经的美好。驻足当下,我们聚焦未来的方向。我们沿着前辈的足迹,以他们为榜样,继续用我们的青春与激情去浇灌祖国的“苹果树”。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密歇根大学的青年留学生们,邀请所有与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放眼寰宇,共商前程,加入我们建设祖国与维护世界和平的步伐中。让成熟的思想与蓬勃的朝气相结合,让历史经验与新时代相碰撞,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让大家知晓我们的思考与情怀。

(作者系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学生。现任密歇根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密歇根中国论坛联合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