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陈竺先生,

尊敬的英国皇家学会副主席卡特洛先生,

尊敬的英国议会上院前副议长麦克.贝茨先生,

尊敬的刘晓明大使,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受邀参加主题为“中英科技与金融合作”的第十七届21世纪中国论坛。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中国教育、中英教育交流合作取得的成绩和未来思考。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0月1日我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隆重的庆祝活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教育事业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我们彻底改变了教育底子薄、整体落后的状况,甩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有各级各类学校51.89万所,在校生2.76亿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我们用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推动教育公平。新中国成立初期,4.5亿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2018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8%。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我们用十多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1949年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11.7万人,如今我们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我们正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多项大学排行榜中高校位次大幅提升,根据2019年泰晤士报排名,已有7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我们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先后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6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从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优异表现,到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际社会对中国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今年,中国对外发布了《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中国教育将朝着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中英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虽地处东西,但交相辉映,相互促进。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天文、数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其中指南针是英国航海事业的重要工具。而近代工业革命肇始于英国,18世纪中叶,由改良蒸汽机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辉煌,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的火车机车,经过百年“升级换代”,中国高铁纵横大地,总里程突破3万公里。两国人民利用勤劳与智慧,对世界文明进程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历来讲究经验的传承,善定性,善归纳。英国人则更注重规律的总结,善定量,善演绎。中英两国就像对方的“镜子”,可以照亮彼此的长处。中国现代的许多学术名家都曾负笈英伦,求学问道,如化学家唐傲庆、光学家王大珩、社会学家费孝通、史学家陈寅恪、人类学家吴文藻、文学家徐志摩等一大批泰斗巨匠都曾有过在英留学或游学的经历。

英国与我国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也是在欧洲国家中较早的。2004年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各领域各层次的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和增强。特别是随着2012年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教育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范围宽广、内容丰富、政府主导、民间活跃的交流格局,全面覆盖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两国民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推动中英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英双向留学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度,我赴英留学人员达到12万5000人,同比增长19.79%。全年在华学习的英国学生为6415名,增长幅度明显。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中英青年到对方国家学习生活,不仅有利于青年人成长成才,更将为中英关系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两国基础教育合作不断丰富。如前面提到的上海中学生PISA数学测试取得优异成绩,经中英双方商定,自2014年起选派中国上海数学教师赴英交流,截至目前,双方累计互派548名小学数学教师,近百所中英学校在该项目中受益。双方还组织了中英伙伴学校交流计划,资助中小学开展校际合作。今年年初,中英还签署了《关于在学前教育领域开展培训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计划开展试点项目,培养学前教育领域从业人员,支持中国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校际合作不断深化,在合作办学、学术交流、人员互访、联合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创立的宁波诺丁汉大学、2006年创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已成为中英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典范,培养出了一批兼顾中西、开拓进取的优秀人才。截至2019年2月,中英共同创建了221个合作办学机构,203个本科以上合作办学项目。

校际合作模式不断丰富,北京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与卡迪夫大学联合设立肿瘤研究所,为中英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中国高校“走出去”的步伐也在提速。去年北大英国校区在牛津启动,这是北京大学的首个海外校区,被外界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女士们,先生们!

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战场,目前中国高校承担了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近70%的奖项,在载人航天、量子通讯、超级计算机等领域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中英高校的合作在推动双方科技创新合作和交流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合作论文的数量为例,中英双方国际科技合作论文从1999年的552篇,增长到了2018年的12990篇,20年时间增长了20余倍。英国位于中国科技合作国家和地区中的第2位,仅次于美国。中国在英国国际科技合作国家和地区中的位次,也从1999年的15位,上升至第4位,仅次于美国、澳大利亚和德国。

在中英研究与创新合作伙伴基金框架下,双方共同支持240个中英机构在40多个资助计划下开展了460个合作项目。通过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高校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一带一路”倡议行动计划等合作交流机制的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分别与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在空间科学与技术、柔性电子、合成生物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热科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持续合作研究和深入交流,两国科技人员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正呈现原始创新、开放合作和人才驱动的态势,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激烈竞争见所未有,机遇挑战前所未有。

面对挑战和机遇,中英两国都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大国,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沟通交流,增进理解。2017年中英签署的《科技创新合作备忘录》,正式发布了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标志着两国科技创新合作进入新阶段。我们应继续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特别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人文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借鉴。下面,我就未来中英教育合作提三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第一,加强高水平人才培养,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目前,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不断突破,一些重大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不断地创造新产业新模式,这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外籍教师引进和孔子学院,加强语言教学,打牢语言学习基础;鼓励高校和教育机构在生命科学、食品安全、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与环境技术等一系列领域优先合作,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联合培养带动新兴学科的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引导现有校际合作交流向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合作延伸,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向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两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二,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提高教育和科研水平

中英两国教育优势互补性强,值得相互学习借鉴,要进一步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中英双方可继续加强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我们欢迎更多英方中小学在科学、工程以及数学等学科与中方院校开展校际交流或者研讨会,扩大教师交流规模,分享成功经验和教育模式。中国正在加快“双一流”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双方高校要加强在技术产业化、学术交流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合作与分享,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和教育成果转化能力;要鼓励支持两国大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提高研究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第三,丰富人文交流内涵,夯实两国民意和社会基础

2015年中英关系开启“黄金时代”以来,中英双方不断增进交流互鉴,巩固深厚友谊。目前双方已经联合打造了数学教师交流项目、中英伙伴学校交流计划、校园足球等交流品牌。我们要以此为基础,汲取成功交流合作经验,坚持扩大覆盖和提高质量并重,继续创新教育交流形式、充实交流内涵,以青少年学术交流、修学旅行、师生互访等为重点,打造一批包容共享、和谐共生的教育交流旗舰品牌,推动合作走深走实,广泛播撒友好的种子,使更多年轻一代踊跃投入中英友好交往事业,在交流合作中增进理解、建立互信、发展友谊。

女士们,先生们!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发展空间和前景广阔。我们愿与英国同行携手努力,不断拓宽教育交流合作广度与深度,推动两国教育合作互利共赢。

也希望大家利用本次论坛,充分交流沟通,分享经验成果,加强务实合作,在推进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做出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