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100年或者150年后我还能回来看看的话……会看到澳大利亚坐在中国影响的轨道上,而并不觉得跟现在受到美国的影响有什么不同……我们将对中国充满敬意,就像我们今天对华盛顿、150年前对伦敦那样。”

《环球》杂志记者/白旭(发自墨尔本)

澳大利亚艺术家卡里略·甘特纳(甘德瑞)常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作“老甘”。他的“快乐秘方”是每年参演一部剧、执导一部剧、去中国一趟。

“上了年纪以后我演戏和执导都少了,但是每年仍然一定要去中国。”74岁的老甘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老甘有很多头衔。他是专业的演员和导演,曾经于上世纪80年代担任澳驻华使馆的文化参赞、悉尼玛雅基金会主席,他是中国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贡献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同伴勋章获得者。

半生都致力于促进澳中文化交流的老甘喜欢称自己为“熊猫粉”,这是一些西方人对亲华人士的称呼。

“艺术家是很好的使者,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语言。”2019年5月,老甘作为澳代表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发言时说。

“文化交流让我们能够看到更美好的世界。”他说,“我想,文化交流也让我们看到每个国家最好的一面,理解彼此,通过这种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和谐相处。”

旧时印象

在老甘墨尔本的办公室里,从墙上挂着的卷轴中国画到清代官员画像,从卧佛到当代中国艺术家的雕塑,都显露出他对中国的热爱。

老甘对中国的兴趣早在他在墨尔本大学读书的时候就开始萌芽。“我有个特别好的朋友,是个中国方面的专家。”他说,“她经常来探望我母亲,跟她聊中国的问题,还给我一些书看。”

随着他对中国兴趣的增加,他加入了一个民间组织。那个组织的成员之一是史蒂文·菲茨杰拉德,后来成为了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大使。

“那个组织当时叫‘新中国政策委员会’,其作用是呼吁政府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所以我就加入了那个组织。”老甘回忆说。

老甘首次到中国是1977年2月。“我们本来打算1976年去的,但被告知行程取消了,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毛主席去世了。”

第一次到中国的经历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于是老甘在1978年下半年带着一些艺术家到中国去交流。“我们访问了一些演出团体和演艺学校,还去观看了话剧、歌剧、木偶剧,听了音乐会。”

当时正逢改革开放之初,他记得人们穿着的衣服还是军绿或者蓝灰色调,“大家都骑着自行车,在路上总能听到车铃声在回响。”

他们去了四五个城市。老甘对上海的印象尤其深:“从和平饭店向外眺望是现在的浦东,但是当时还是田地。后来那里发展很快。”

老甘也把中国的演艺团体带到了澳大利亚,第一个是1979年来自福建的一个木偶剧团。“他们到霍巴特参加一个国际木偶大会,然后我问他们能否到墨尔本去演出。”他说,“一周的演出票很快就卖光了,观众很喜欢,演员技艺高超,很受欢迎。”

第一次的成功给了老甘很大鼓励,第二年他邀请南京杂技团访澳并培训澳大利亚的演员学习杂技。“选择南京的演出团体,是因为江苏省和维多利亚州建立了两国之间第一个姐妹省州关系。”

当时,中国人出国很少,因此这个经历让演员们也大开眼界。

他们在悉尼的一家酒店下榻时,杂技团的一位领导不愿让演员们外出,因为那个地方当时是红灯区。老甘说,“我告诉他们,其实很安全的。我们走出酒店的时候,一大群人一起走,这样就不用担心有人走单了,被‘腐化’了。”

在阿德莱德,演员们为了要不要去舞厅看看还特地开了一次会讨论。“最后我们50个人一起走进舞厅,原本在那跳舞的人都很吃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老甘说。

这样的经历让老甘明白,当时不管是西方看中国,还是中国看西方,都有很多误解,“这就让我们文化交流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交流,两国人民才能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怎么工作的,怎么生活的。”

日新月异

1984年,老甘申请到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做文化参赞,第二年他到了北京。“那几年是我一生中很快乐的一段时间。”他说。

在那段时间里,他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他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执导了话剧《想入非非》,由魏宗万主演。他把中国的演员带到澳大利亚,把澳大利亚剧团介绍到中国。他参与了澳大利亚向中国租借熊猫事宜的协商,还探访了位于四川的火箭发射基地。他还遇到了他的太太——华裔导演和制片人王子音。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一生中跟中国的纽带超过了半个世纪。”老甘说,“中国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一个中等收入、繁荣富裕的国家,数以万计的人摆脱了贫困。”

截至2018年底,中国高铁总营业里程超过2.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去年我搭乘高铁从北京去深圳,然后从深圳再乘车两小时去香港,非常快。”老甘说,“听说现在可以从广州直接坐高铁到九龙了,希望能够有机会乘坐一次。”

同时他也看到了人们文化生活的变化。“中国现在很多戏剧非常棒,比如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他认为那部戏大胆而有表现力。

观众层面也是如此。老甘记得以前演出的票是给单位的,然后再分发给个人。“这样的问题是很多人并不一定想看,票是分完了,但是演出现场很多座位是空着的。”

而现在买票都是在网上。他说,“当孟京辉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来墨尔本艺术节演出的时候,购票信息发布在微信上,票两天之内全部售罄。”

老甘还发现,在中国喜欢戏剧的多为年轻人,而在西方,在澳大利亚,戏剧的观众一大部分是中老年人。

“拥抱熊猫”

在澳大利亚,中国留学生人数超过20万。“这里对于中国的理解也在增加。对中国的发展,国外普遍的态度是尊重的。”老甘说。

老甘说他很喜欢去中国。他的岳母是著名儿童剧表演艺术家方掬芬,今年已经89岁。每年他都要去中国几次看望老人。

“通过我太太,我也有一个中国的家庭了。”他说,“因此我总是开玩笑说,我每天都在从事跨文化交流。”

他告诉记者,自己为澳中文化交流所做出的一点一滴都被回报以善意,而这样的工作也让他的生活更加丰富。

2019年4月,老甘在西悉尼大学澳中艺术与文化研究院发表了一个演讲,题为“拥抱熊猫”。演讲结尾时他感慨地说:“如果100年或者150年后我还能回来看看的话……会看到澳大利亚坐在中国影响的轨道上,而并不觉得跟现在受到美国的影响有什么不同……我们将对中国充满敬意,就像我们今天对华盛顿、150年前对伦敦那样。”

来源:2019年10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