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7日电 (通讯员 张鹏)“一个出过国、留过洋、见过大世面的藏族娃娃到我们这儿的穷地方,真心帮助大家脱贫致富,这是我们代家村人的运气。”高平镇代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自存感慨地说。

李自存所说的这个真心扶贫的藏族娃娃叫杨新坤,男,生于1986年2月,甘肃迭部人,2008年7月参加工作(省委组织部选调生),中共党员,理学硕士研究生,现任省公共资源交易局开标组织处副处长、泾川县高平镇代家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2017年8月驻村帮扶以来,他坚持深入调研、创新思路,集中力量、统筹资源,在脱贫攻坚最前沿践行着一名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通过两年来的努力,帮扶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无悔抉择敢担当,扶贫路上挑重担

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进入3年攻坚期、决胜期,省公共资源交易局党组酝酿选派优秀干部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没人愿意到基层去。彼时,杨新坤是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组织人事骨干,硕士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作为局里的组织人事干部,他主动向局党组申请,要求到基层去锻炼。就这样他选择了代家村,选择了一方水土一方人。而此时的代家村,是平凉市贫困面最大的村子。

接过代家村脱贫攻坚这份沉甸甸的“接力棒”,他毅然决然、义无反顾踏上了这片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到村第一天,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带着组织的嘱托和信任,怀揣坚守的梦想与热情,我们奔赴六盘山脉,为这里辛勤劳作的人们带去“绣花式”扶贫的决心、信心,和我们永恒牵手的承诺——是的,不离不弃”。

背着重重的行囊,从兰州来到贫穷落后的代家村,拖着疲惫的身子刚一进门,“招呼”他的竟然是满地臭虫。看惯了“金城”的繁花似锦,再看看现在的满地臭虫,他才发现一切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下定决心,要把这里当家。吃饭无着落,他逼着自己动手,学着群众吃“辣子夹馍”;住宿不便,他尽量收拾整齐,让房子显出“温馨”;群众怎么穿,他就怎么穿,洗澡只能一月跑一次县城去洗,这也成为了一种奢侈的享受。此后的日子里,人们经常能看到杨新坤和群众一同吃饭、劳动的场景。

贫困户代芳珍是代家村有名的“小灵通”,不仅嗓门大、爱热闹,还是种菜种瓜做农活的行家里手,也是从代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培养发展起来的致富带头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杨新坤有英国留学经历,从此,村里来的小杨队长是“海归”的消息就在代家村群众中传开了。从此,村子里的人们开始对这位留过洋、能吃苦的“城里娃”有了新的认识。

在泾川,杨新坤患上严重的过敏性鼻炎,每年秋季反复发作。但他始终坚持守土有责、事业为上,舍小我、顾大家。两年来,他扎根基层强组织、打基础,解难题、补短板,谋发展、抓产业,代家村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62%下降到2018年的11%,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

扑下身子扎下根,接通“地气”强底气

不到基层去,就不知道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怎么干。杨新坤深知“要有底气就得接地气”的道理,驻村第一件事就先摸清底数,带领驻村帮扶队一干人,一户一户的走,一家一家的问。驻村1个月时间,他走完了全村所有贫困户和每一个角落。贫困群众家里怎么样、为什么致贫、有什么困难,他能详细翻出“一本账”。为了更好的接触群众、观察群众、了解群众,他用甘南“土话”拐出泾川口音,和群众蹲树荫、坐凳子、拉家常,1年不到他就能用泾川方言和群众自如交流。

驻村帮扶两年多来,杨新坤坚持“分户施策、精准破题、整村推进”的思路,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入手,协调修建水过面桥1座,硬化及砂化道路4公里,结束了群众有河无桥趟水过、道路雨天烂泥塘的历史。他帮助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9户,改造整修危旧房22户,让群众住上了亮堂、安全的住房。特别是去年以来,他四处奔走、积极争取,协调实施“幸福大院”项目,帮助早年享受危改项目而不能享受异地搬迁项目的李自英、刘来贵等赵家川组贫困群众告别“泥土墙”,住进“幸福院”。他还协调开通客运班车,建设村级卫生室,配备村医,配套文体设施,解决群众出行、就医等难题。突出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他帮助建设日光温室4座,钢架大棚64座,栽植核桃园450余亩,协调实施灌溉渠整治项目,让全村建档立卡户有了特色增收产业。他把握农村电商产业政策机遇,按照“互联网电商+合作社”模式,带领群众种植辣椒、甜瓜、核桃等绿色无污染果蔬,通过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管理、网格化销售,打造产业发展新业态。两年来,代家村群众人均增收500多元。

除了衔接落实帮扶项目外,他不等不靠、多方争取,利用个人关系,从同学、企业、对口援建单位、社会团体争取捐赠资金30多万元,投入到代家村脱贫攻坚各项事业。春节期间,他拿出自己一个月薪水,请来戏班子唱大戏、闹新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他自掏腰包为李金斗等五保户购置棉衣、煤炭过冬,帮着单身汉刘来贵杀鸡、销售,村里谁家老人去世,力所能及的去搭情走礼,联络感情、掌握民意,等等。

代家组王来锁今年夏天检查出食道癌,在平凉住院,他听到消息,不顾自身伤病,和帮扶队员一起,大包小包去看望。王来锁感动地跟全病房的人说,“这是省城来我们村驻村的娃啊!”。

一件件实事落地,一滴滴汗水付出,换来了一颗颗“百姓心”。不知不觉间,“海归队长”成了代家村群众嘴里的“海娃”。

找准病因除病根,“奋斗奖”激发奋斗心

杨新坤担任泾川县高平镇代家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以来,经过深入调研,他发现“村‘两委’工作缺抓手、群众发展缺动力”的“两缺”问题,是影响代家村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因素。

他创新思路,大胆提出“榜样带动+奖金激励”的模式,每年表彰热心村组公共服务、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益奉献”家庭,不等不靠、积极致富的“带头致富”家庭,革除陈规陋俗、积极移风易俗的“道德模范”家庭,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当年度培养出大学生的“书香门第”家庭,爱护生态、保护环境、注重卫生的“卫生标兵”家庭,并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通过发挥正向激励作用来改善公序良俗,理顺村组治理,推动脱贫攻坚。两年来,表彰奖励33人次,发放奖金补贴1万余元。

85岁的五保户赵栓娥老太太拿到生活补贴后,遇到杨新坤总会拉着他的手,动情的说,“我知道你,你是给我钱的娃啊,谢谢你啊”。现在的代家村群众对脱贫有了一个认识,那就是自己睡觉还要靠自己翻身,努力脱贫、积极致富是应该去做的事。

看到村上风气一天天逐渐改变,尝到甜头的他又开始了“扶贫+扶志(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他多次与江苏昆山初度润生园公司衔接沟通,争取捐赠资金20万,设立“初度·代家村奋斗奖”,旨在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发代家村群众努力脱贫、积极致富的内生动力,在全村范围内褒扬勤劳义举、贬斥懒惰失德、扭转恶风陋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伸到村组治理全方位。经过不懈努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理念在代家村群众中开始扎根,人人抓生产、家家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日益形成。两年来,代家村有7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1人是硕士研究生。

险途难阻扶贫路,不负初心不负己

驻村工作并非敲锣打鼓、一帆风顺的坦途。2018年7月连续大雨,代家村两处房屋出现坍塌,水过面桥护坡被整个冲垮,对岸群众过不了河。外出办事的杨新坤在第一时间组织帮扶工作队入户了解情况、察看灾情的同时,放下手头的事往村里赶,半路遇到山体滑坡,马路被淤泥掩埋,旁边就是滔滔洪水。为了能尽早赶到村里了解灾情,他不顾危险,坚持从马路侧翼、河道边走过去,但不慎踩空,整个人扑倒在淤泥里向下滑,万幸伸手搂住了路边栏杆,爬了过去。惊魂历险后,他顾不上缓一口气,第一时间投入到察看坍塌房屋、衔接房屋修缮、组织道路清淤、整修过桥护坡等工作中。

还有一次,他在入户返回村部途中,骑电动车在急弯处遇到会车,他赶紧刹车,但由于用力过猛整个人还是从电动车上甩了出去,造成左手手肘骨裂,韧带拉伤,轻微脑震荡。在养伤期间,他还时刻惦记着村上的事情,主动协调陕西华本万象文化公司,争取5万元捐赠资金,修建村组小卖部,方便代家村群众就近购买生产生活必需品;衔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的天津武清区大碱厂镇党委政府,同样捐赠资金5万元,援建村级卫生室,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条件。

今年年初,当他完成了两年的驻村帮扶任务时,局领导找他谈话,告诉他“你这两年驻村帮扶工作做的很好,局党组很肯定。脱贫攻坚到了最后收官阶段,为了保持驻村队伍相对稳定,党组希望你能再坚持1年。你熟悉村情、了解民情,是完成这个政治任务的合适人选”,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服从组织安排,坚决站好最后一班岗”。他再一次做了相同选择,因为他相信这个选择,能让人生价值融入祖国民族的伟大事业中,能让易逝芳华增添一些宽度,让青春无悔、无怨、无憾。

他是留英同学里唯一一个在基层扶贫的,同学朋友们问他“干嘛这样辛苦”时,他总是笑着说:“我在这挺好,这里需要我”。接连遇险,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初心和使命,始终没有放弃坚守和牵手。收看了《攻坚的力量—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特别节目》后,他深有感触的在工作日记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六盘西风阵阵烈,恰似扶贫战鼓擂。勇担使命赴前线,不负初心不负己”。

如今的代家村在他的努力下,脱贫攻坚、社会民生各项事业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农村美、农民富、民风淳”的村貌民风。10月22日,代家村接受了平凉市整村脱贫验收,他说代家村公示退出、实现脱贫的那一刻,他会在梦中笑着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