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陈志林,重庆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致公党党员,伦敦大学学院(UCL)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BPS)认证心理咨询学家、英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协会(BACP)认证心理督导师。

重庆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陈志林

前一段时间,微博上有一条热搜“我国抑郁症人群达2亿”。

抑郁症、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强迫症等,不仅是书本或者影视作品中的一个词汇,因为巨大学习、生活、情感等压力,或者一些外部因素,越来越多人受到心理问题困扰。如何正确面对这些问题,保持健康良好心态,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关于灵魂的科学。那么心理咨询师,则可以被认为是灵魂的修补师。陈志林便是这样一位心灵导师。

从心理到心理学到儿童心理学

陈志林出生于重庆巫山,幼时,他经历了一场大的迁徙工程,面对突然变换的环境和不熟悉的人们,让年幼的他一度深受思念的创伤。幸而陈志林在成长中,学会了不断去感受和发现自己的心理变化,并不断进行自我调节。这些环境的变化不仅没有成为他健康成长的阻碍,反而让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初中毕业的时候,陈志林便把志向锁定于心理学研究。虽然遭到家里人的集体反对,但他始终抱着“心理学可以治愈人心”的信念,并通过不断的刻苦努力,最终求学于世界顶尖学府,接触并学习到了最先进和最前沿的心理学知识。身在大洋彼岸的十余年间,陈志林一直见证着祖国的发展和壮大,心系着家乡的万千少年。正因为有如此的情结和牵挂,2015年取得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学位的那一天,他没有在英国做任何停留,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怀抱,投身于心理学研究、教学及咨询辅助领域。

陈志林生活照

“我觉得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为了把这根蜡烛燃得更加光明灿烂,使其可以薪火相传,交给下一代的人们,陈志林选择了儿童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他认为,儿童心理学研究不仅在儿童成长和儿童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他们的成长教育方面,父母仅仅保持一种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其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并提高教育质量。”

心理干预是针对正常人群的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它对很多人而言有一种神秘感。又因为传统思维限制,大部分人很容易混淆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在他们眼里,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者说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甚至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人“讳疾忌医”,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寻求心理援助。

“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者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混混沌沌虚度一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精神病就是疯子,其实他们所说的精神病严格地来讲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绝大部分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孩子们的“志林哥哥”

陈志林坦言,来找他进行心理咨询的患者也有很多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敢走进自己的工作室,在他的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成年人尚且对此“讳莫如深”,更何况他主攻的儿童心理学方向,在多年的心理疏导工作中,他遇到过各型各色的孩子,也留下了印象深刻的经历。

刚从国外回来的时候,陈志林会到各学校去做讲座,一些学生家长慢慢都认识了一位叫“志林哥哥”的心理咨询师。

在陈志林这里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患者里有这样一个女孩儿,她就读于当地最好的中学,高二本该是最灿烂的年纪,却已经有过两次“自杀”经历。当时医生安排她住院治疗,手续也都已经办好,这个时候女孩儿自己向父母提出,“我听别人提起过重庆有一位‘志林哥哥’,我们可不可以联系他?”

陈志林心理讲座活动现场

“我们真的很希望能见见您,请您帮忙给孩子看看。”凌晨两点钟,陈志林接到了她父母的电话,凌晨三点半,他见到了这个女孩儿。在和女孩儿及父母的促膝长谈中他了解到,女孩儿是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无法接受打击又没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引发了一些过激行为,不用住院甚至也不需要吃药。后来,在陈志林的帮助下,她慢慢好转起来。但在最后半年的时候,家长考虑到孩子要高考,每次赶来重庆时间精力上很紧张,为此他们中止了心理疏导。最后,高考的时候因为数学考的不太好,女孩儿干脆放弃了后面的考试,最终成绩很不理想。

这件事让陈志林很惋惜,同时也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到更多的孩子,从那以后,他决心投身公益。

将更多时间投身公益咨询事业

如今,陈志林已经成为拥有几百万粉丝的微博大V,在圈内名气也越来越大。他完全有机会也有实力投资建立心理咨询公司,但却并没有选择这样去做。

陈志林公益活动现场

除却每周三单的咨询时间,他把更多精力投身到了公益事业当中。陈志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践行“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理念,将心理学健康知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先后在重庆市巫溪县天元乡(国家级深度贫困乡)和重庆市荣昌区清升镇成立公益心理工作站,运用专业知识,开展面对面的现场心理咨询、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进行常规性的网络心理咨询或辅导,提供心理层面的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并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服务,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地群众的心理状况,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此外,他还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先后多次深入乡镇社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深入街道院坝,为基层群众开展公益咨询;深入学校、医院,为医护人员及师生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自我调适的心理健康技巧。

对此他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心理学,得到心理学专业领域的辅助,懂得心理学知识和治疗手段。”

陈志林,一位被称为“志林哥哥”的教育工作者、他正以呐喊的方式为中国的学生和家庭建言心声。陈志林,一位被称为“志林哥哥”的心理工作者,他正以奔跑的方式为中国的国民奉献身心。

后记:

I had a black dog,his name was depression.(我有一条黑狗,他名叫抑郁。)2005年,美国广告人马修·约翰斯通罹患了抑郁症,他把自己的种种切身感受用画笔记录下来,出版了《I Had a Black Dog》一书。2010年,英国导演威尔·哈钦森拍摄同名公益电影短片《I Had a Black Dog》,借此展现了一名抑郁症患者的内心独白:他有一条黑狗。

希望心中住着“黑狗”的人们,能够直面它的存在,与它和平相处,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珍惜自己,珍惜健康,珍惜生命,珍惜总是很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