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伴随着共和国伟大的改革开放成长起来,我们从自己的家乡走向世界,我们有梦想驰骋于星辰大海,但内心始终无法平息的是对祖国的思念。——题记

image.png

夜里接到C君从美国打来的微信电话,很是欣喜,他去年十月从密西根大学博士毕业之后我们有一段时间没联系了。C君笑着对我说:“我决定了,年底回国去南京的D大学任教。不想在国外漂了,其实已经拿到了美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职位,可以作为独立的PI带领团队从事我想做的课题。但是想想,如今国内发展这么好,能在美国做的课题为什么不能在中国做?而且,我很想参与到我们国家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听了他的一席话,我很是感动。C君与我是发小,是同乡,也是一路走来的战友。我们都出生在一个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的江南小城,儿时的记忆是城市的格局很小,一两个公园,一两个百货商店,去哪儿都要坐上几个小时汽车。用我们的话说,那时的我们,没见过这个世界,更何谈世界观。

我们的家乡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城市不大,主要靠支柱型的大型国有企业支撑着经济。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伟大的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所经历的那些阵痛也都让我们历历在目,父母那一代人因为时代的原因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于子女在学习上的希望就很迫切。我与C君当年一起考入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三年的高中生活紧张而充实,但高考时却都因为发挥失常,与自己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现在经常与C君回忆起那时的岁月,大学期间我们也都憋着一股劲儿,就算条件再差,我们也要争一口气坚持我们求学的理想,向着更高的学府迈进。于是,他本科毕业就顺利出国攻读硕士学位,而我也考上了自己理想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和当时学校经常邀请世界顶尖大学的知名教授来做学术报告,让我认识到了在我研究的领域,国内外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出国攻读博士学位。希望将来可以把学到的东西带回祖国,哪怕是能够贡献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力量心里也很欣慰。而那时已在芬兰求学的C君也许是受到我的影响,也决定继续深造,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我经过三年的努力,也在硕士毕业后前往德国攻读博士学位。

在过去的五六年里,我与C君通过学术会议和短期访问相聚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无论是文化历史深厚的欧洲大陆,还是创新氛围浓厚的美利坚。但我们最愉快的还是能够一起相聚在我们一起出生、长大的那座江南小城。在我们出国的这些年里,家乡真的是日新月异。以前靠传统资源发展的思路彻底改变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创新科技驱动为主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正在进行。城市的道路变宽了,高架、高铁,甚至规划中的轨道交通,让我们觉得这座城市越来越年轻了。乡村建设也在进行着变革。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愿意在周末花上一天的时间去乡下“偷得浮生半日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喝上一口山里刚采的新茶,吃着地地道道的农家饭菜,仿佛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真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雅致的是,家乡建起了一座漂亮的图书馆。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样的评价一点也不夸张。我和C君现在每次从国外回家,都一定会到这里来。我们常说,在自己的家乡,做着世界水平的课题,思考着如何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这是一件最为惬意的事儿。

漫步于长江之畔,看着家乡的长江大桥在夕阳照射下的美丽身影,我和C君感慨万千。我们从一个小镇青年到走向世界,从国内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当年的哑巴英语到现在能够在任何场合流利地与世界各国的朋友谈笑风生。其实,我们个人的这些经历,不正如同我们的家乡乃至我们伟大的祖国,所经历的那些成长与巨变吗?七十年前,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饱受西方列强欺辱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四十年前,邓小平同志带领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也因中国的发展而更加精彩。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正带领着全体中国人民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这是何等令人激动与振奋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因为我们老的时候,会为年轻时参与到共和国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而感到欣慰。

百年前,远去西洋留学的孩子与父母可能一别即是永别。四十年前,出国再归国时游子与父母已觉得生疏。十年前,国外的留学生想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情。而如今,轻轻地按一下微信,不管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海外的学子都可以实时地与国内的家人亲友保持联系。这其中彰显的是祖国越来越强大的科技实力,在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领域,中国已然进入了世界第一方阵。伟大、善良、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出国前没有体会,出国后,深深懂得了为什么越出国越爱国的道理。海外的学子,都有一片赤诚之心,乐国之所乐,忧国之所忧。我们深深明白,只有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海外游子的腰杆才会越硬。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心依然是中国心。不管你我此刻身在何处,都会觉得月是故乡明,都会真诚地为伟大的祖国献上一句祝福:祝您永远繁荣昌盛!

(作者简介:钱昆,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工学博士。致力于深度学习在医疗健康、音频智能感知和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