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熟悉的名字,遥远的感觉

这是1992年4月11日,开始留学前我对祖国的真实感受。因为祖国如空气般就在我的身边,让我感而不觉。祖国是我唱的那首歌《我爱你,中国》,祖国是我诗集上工整抄写的余光中的那首《乡愁》。是的,我和祖国近在咫尺,对她的感觉却并不真切,祖国于那时的我仅仅是个抽象的概念。

2019年,“老龄化背景下的中日家庭变迁与社会支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为郑杨和恩师落合惠美子(左)在一起。

祖国,远在千里之外,让我思念让我忧

从1992年走出国门踏上留学之路的那一刻起,祖国竟然如此真切地和我融为了一体。当有人说关于中国的话题时,我的耳朵会立刻长出了雷达一般,想要听出个究竟。知道是在说中国的好,心里不由得兴奋自豪。知道在说中国的不好,就冲动地想上去理论。对于我,祖国在地理位置上一下子很远了,但是,和祖国的心理距离却如此之近。记得1995年10月我和其他留学生聚会庆祝祖国的生日,回家的途中几个同学禁不住在日本街头唱起了“我们的大中国啊,好大的一个家……”喜庆的歌曲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们都红了眼睛,禁不住哽咽。远在千里之外的祖国,让学子们如此真切地思念着,忧伤着。

千里之外的祖国,和我息息相关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整体实力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个差距往往让那个年代的留学生不仅在经济上拮据,在视野上也显得局促。留学之初的两件事,让当时的我很愤懑。

先说说中国升学学制的事情。因为我们当时的留学生中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小学5年制,这导致他们不能和日本的学制接轨而无法报考自己心仪的大学和研究生院。后来经过协商,几位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如愿报考了自己想去的名牌高校,班级里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半开玩笑半讥讽地说“你们中国人加上幼儿园年头就够啦”。忘记了当时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是怎么回应的,但是,我们都憋着劲儿,最后各自考取了公立大学。中国人,第一次那么真切地成了让我要为之努力、不能抹黑的名字。

另外记忆犹新的是“CD事件”。我向一位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借成龙的CD盘。那位留学生借我CD盘时,打开CD盒,用食指把CD挑出来和我确认“你看看CD盘是光滑的,没有任何划痕,是吧,你还我的时候也要这样,要学会好借好还”。从来没有受到过这般“礼遇”的我,不知如何应对,只记得自己睁大了惊讶的眼睛,接过了他的CD盘。回家的路上想起班级里这几个总是爱说怪话、讥讽中国留学生没见过世面的同学,竟然委屈地在电车上流下了眼泪。后来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场景和情绪似乎淡忘了。直到博士毕业多年后,竟然在梦中重新和初到日本的同学聚会,我才知道我并没有淡忘。在梦里,当那位盛气凌人、借我CD盘的男生对我说“你让我尝一口你的海鲜盖饭”时,我说“好的,请吃”,紧接着我在梦中竟然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在这十几年里都强大起来啦”!

从梦里惊醒过来的我,竟然紧紧地攥着拳头,还激动不已。这个梦我后来还和自己的学生半开玩笑地分享,过了十几年还要在梦里,跟过去的同学不仅讨自己的公道,还为祖国讨公道。现在想来,留学期间不仅仅有“我要自强”,还有一份“我是中国人,我得要自强”的动力在默默地支撑着自己,鼓励着自己。

祖国,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2013年当我重新到东京做为期一年的客座教授时,我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记得那是春寒料峭的午后,我在罗森24小时店里买热咖啡。发现店里播放的竟然是一名日本歌手重新演绎的一首中国歌曲。我激动地在那个小店里端着咖啡绕了几圈。因为我想起,二十几年前,也是类似的场景,我也曾这样在24小时店里徘徊,惊讶地发现小店里播放的我以为的港台歌曲,竟然都是日本歌曲的翻版。

当我从小店走出来时,也许没有人会知道街头上匆匆的行人里,有一个激动的中国人,这样感慨着:二十几年时间流逝,我们祖国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产品,迅速提升的GDP,还有这些美妙的歌声传播着我们的文化,我的祖国,正乘着歌声在飞翔。(作者简介:郑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副院长,中日社会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女性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留日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