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物流行业的顶级专家,在德国学习、工作二十多年;他为了给国内培养物流人才,放弃优厚待遇,选择归国为国内学生授课,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他引进人才、利用所学默默工作,被华为授予“蓝血十杰”奖章,他就是同济大学教授——房殿军。

image.png

2017年8月24日,房殿军在天津国际智能制造大会上做主旨演讲。

向往先进科技远赴德国留学

祖籍山东郓城的房殿军,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因向往德国先进科技,在读研时,他在二外又选择了德语专业进修。

1988年,德国物流领域的顶级专家尤诺曼教授和库恩教授到钢铁学院访问。尤诺曼教授当时担任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的院长,库恩教授是他的大弟子,担任研究院副院长,他们都是德国乃至欧洲影响力巨大的物流泰斗级人物,他们向钢铁学院师生介绍了德国在物流领域研究进展。房殿军抓住时机与库恩教授进行了专业交流,库恩教授对房殿军在物流领域做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建议房殿军到德国攻读物流领域的博士学位。库恩教授回国之后,就帮房殿军联系了德国的赫兹基金会,赫兹基金会为房殿军提供了去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攻读物流博士的奖学金。

终于,房殿军第一次跨出国门,他选择乘火车去德国。10月下旬,旅途中的俄罗斯已是无边无际的茫茫雪原,无边无际的白桦树林和攸忽一闪的村庄如梦幻一般。奔驰的火车沿贝加尔湖岸整整跑了一天的时间,俄罗斯国土的辽阔和资源的丰富,让房殿军印象深刻。房殿军默默下决心,一定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精通西方文化,为中西合作和友谊而贡献力量。

提升专业水平收获真诚友谊

image.png

2007年4月12日,房殿军带德国专家考察洋山港码头。

学习德语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留学不久的房殿军获得了难得的锻炼机会,他受邀为德国最大的职业培训机构瑞法(REFA)讲课。当时,房殿军到德国不到两年,瑞法主讲物流系统的老师病了,临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替他讲课。导师库恩问房殿军,是否愿用德语给德国学员讲物流系统。房殿军没有犹豫,勇敢接受了这个挑战。为讲好课,房殿军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仔细研究讲什么、怎么讲更生动、如何讲更便于理解,他甚至把每句话都写下来,反复琢磨。开始讲课时,房殿军却不由自主紧张起来。由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很快进入了流畅的讲课节奏中。前期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听课的德国人大多是企业高管,他们没想到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能够用他们的语言讲课,而且能把内容讲得生动透彻。在德国的第一次讲课,房殿军获得了学员们非常高的评价。从那以后,房殿军每年都会得到瑞法邀请,一年有三、四次讲物流专业课的机会。房殿军不仅可以得到一笔不小的讲课补助,更因此提升了德语和专业水平。

在德国期间,房殿军总是尽量多和德国人接触。房殿军有很多德国朋友,有大学教授、同事、大学生。房殿军常请他们吃自己做的中餐。房殿军教朋友说简单的中文,给他们介绍中国文化与传统。他们也经常请房殿军参加各种活动,周末一起看足球,参加生日派对。通过近距离观察研究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房殿军很快掌握了与德国人沟通的技巧,与导师和同事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为今后推动中德合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房殿军有位德国朋友叫阿希穆·施密特。阿希穆是多特蒙德足球队的球迷,购买了足球赛年票,经常请房殿军一起去看球。其实房殿军当时根本不懂足球,在几万人的足球场内,房殿军更多的是观察球迷的执着和近乎疯狂的气氛。平时温文尔雅的教授学者,在足球场内判若两人,赢球后他们欢呼雀跃,输球后他们悲痛沮丧,足球文化太有魅力了!通过足球,房殿军认识了球迷对足球的狂热和对生活的热爱,这让房殿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德国人。房殿军和阿希穆来往和互动最多,他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了房殿军很多的帮助,他们成为挚友,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1995年11月24日,房殿军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德国工学博士,博士毕业之后,他决定先到德国工业界参加工作实践,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牵线华为合作心系祖国发展

image.png

2013年9月13日,房殿军陪任正非考察德国智能制造。

1998年,房殿军了解到华为希望和德国弗劳恩霍夫建立合作关系,计划在生产基地、工厂、供应链以及物流规划方面借用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的专家力量,打造一套面向未来的制造和供应链体系。

弗劳恩霍夫是德国国家的应用研究机构,如果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他们首先要了解企业的背景,确定无军方背景后才可以合作。要与华为建立合作关系,必须得到德国外交部和德国科教部的同意。当时,华为在欧洲还是籍籍无名的企业,大家并不了解这家企业。德国人认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军队工作过,对华为存有戒备之心。

为促成弗劳恩霍夫和华为的长期战略合作,房殿军在德国做了大量工作,首先说服弗劳恩霍夫的领导,让他们明白华为是中国的一家民营企业,没有军方背景,华为的行为并不受军方影响。房殿军还多次上门与德国相关政府部门沟通,提供详细背景资料,接受有关部门人员询问。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房殿军终于促成了弗劳恩霍夫和华为的长期战略合作。直至现在,这个双赢合作已经持续了21年。在过去21年中,房殿军带领的德国弗劳恩霍夫专家团队参与了华为几乎所有的制造体系、工厂、供应链以及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为华为的腾飞打下了良好的平台基础。

在与国内企业的合作过程中,房殿军发现中国企业急需有实际工作能力的物流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人才。房殿军在德国从事多年物流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房殿军希望把这些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祖国下一代物流人。而中国在物流领域缺少实战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人才,大学是一个最重要的平台。房殿军决定回国到大学任教,为祖国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以此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尽管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一再挽留房殿军留在德国,并希望房殿军加入德国籍,以便赋予房殿军更重要的职务,都被房殿军婉言回绝了。2010年底,房殿军接受了同济大学中德学院的邀请,回国组建物流技术教席。

奠基物流教育教学诲人不倦

image.png

2012年11月18日,房殿军在浙江科技学院现场指导中德联合智能物流科研项目。

管仲曾在《权休》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会议上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房殿军回国的初衷是为祖国培养有实战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到了同济大学执教之后,发现中国高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德国弗劳恩霍夫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异。首先,德国弗劳恩霍夫重视实战型的能力培养,不只是培养理论家。中国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一般只是理论,大部分学生缺乏实践,甚至没有去过工厂。为了培养实战型人才,房殿军利用暑假时间,以夏令营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和学习。他在工厂现场讲课,以各种灵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时间,房殿军抽机会就请自己的老师——库恩院士到同济大学给学生们讲课。另外,中国博士生是经考试入学,名额有限,无法按照德国弗劳恩霍夫模式打造科研体系。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和德国有一个双学位培养机制,约一半的学生可以获得赴德读双学位的机会。房殿军积极支持赴德国读双学位的学生,使留学生们能接触到成功企业和顶级研究机构,提高实际科研能力。房殿军利用每次去德国的出差机会,为留学生们传授经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早日学成回国效力。

辛勤耕耘付出社会高度认可

image.png

2018年,房殿军参加科技部和工信部组织的专家会议。

从2016年开始,房殿军和库恩院士一直担任青岛中德生态园的顾问,在德国弗劳恩霍夫和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的支持和指导下,2018年6月26日,中德智能技术博士研究院(简称“中德智博院”)在青岛中德生态园成立。回国后的房殿军一直希望能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的模式,打造中国的“弗劳恩霍夫”。房殿军是中德智能技术博士研究院的倡导者和发起人之一,担任中德智博院中方院长,全面负责中德智博院的工作,包括协调中外专家资源,组织科研项目,培养博士人才,推进创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中德智博院是由中德两国政府间唯一的合作园区——中德生态园建立的前沿技术研究与博士培养相结合的国际合作共享平台,是国有独资机构,不仅聘请了库恩教授(Prof. Dr.-Ing. Axel Kuhn)、赫尔茨克教授(Prof. Dr. Otthein Herzog)和罗斯曼教授(Prof. Dr. Jürgen Roßmann)等9位德国国家院士出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还聘请了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及中国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40多位教授担任特聘研究员。

为奖励房殿军20多年来在物流技术领域的研究成就和促进中德在物流领域合作所做出的杰出贡献,2010年6月30日,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授予房殿军最高成就奖——弗劳恩霍夫勋章。为继续保持与德国良好的合作关系,回国后的房殿军一直兼任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科学家、中国首席代表的职务。

回国前,房殿军是以德国为基地,组织德国专家团队来国内支持像华为这样的民族企业。回国后,房殿军仍继续以德国弗劳恩霍夫中国首席代表身份协调德国专家团队和华为合作,得到华为决策层高度认可。2013年,华为授予房殿军带领的德国专家团队金质勋章的荣誉。2016年,华为决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10名国际专家授予“蓝血十杰”称号,在这10位专家中,房殿军是唯一的中国人,他带领的德国团队占了一半。

放眼行业未来物流兴则国兴

image.png

2010年6月5日,房殿军在福田欧曼卡车总装厂建筑工地指导工作。

房殿军认为,发达国家制造业物流运作模式与技术仍然是中国制造业的学习标杆。但许多国内产生的物流问题必须依靠中国人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需要中国制造业、物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携手,共同创新中国式的物流模式和技术,提升中国制造业物流能力和水平,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物流贯穿整个产业链和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横向服务功能,物流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核心发展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已经走进物流领域,成为行业创新的亮点。随着工业4.0的不断推进,制造业对物流4.0的呼声越来越高。物流4.0所推动的智能化决策、数字化运营和无人化作业将成为未来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农牧林业乃至未来城市的重要支柱。

中国物流技术研发正在从过去的跟跑和模仿模式走向自主创新模式,促使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物流技术专业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物流技术发展的瓶颈。中德智博院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模式,将应用研究、企业技术需求及高端人才培养(博士生)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中国市场开展智能技术研究和应用型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中国物流行业提供智能技术,输送高端人才。

房殿军说,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一定不能忽视物流模式与系统的变革,物流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改善制造业的快速反应和交付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新中国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在未来的发展中,物流兴则国家兴。中国物流理论和实践,必将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人物简介:房殿军博士是德国物流研究界华人第一人,擅长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在德国物流界享有盛誉,是中国第一个“七五”规划物流科技攻关项目业务骨干。1988年进入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并获得德国国家特殊津贴,1995年获得德国物流工学博士,2010年,弗劳恩霍夫机构授予房殿军博士“弗劳恩霍夫勋章”最高成就奖。2013年和2016年,房殿军博士带领的德国专家团队分别获得华为授予的“最高金质勋章”以及“蓝血十杰”勋章。2018年,德国物流协会颁予房殿军博士“卓越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