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与领跑

田浩

他是桥梁界的“后起之秀”,参与见证了一批世界级跨海大桥工程的养护管理运营;他用精湛的专业技术,为许多大桥解决了各种“疑难杂症”。

他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下属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桥隧工程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先后入选了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获“最美浙江人——2016青春领袖”提名奖。

与桥结缘,他用不止的科研创新精神,成为交通科研社保自主研发“领跑人”与护航桥梁安全的“守护者”。

潜心挖掘大数据

“驻守”跨海大桥

1982年出生的田浩,已在业界获得累累荣誉。桥梁工作承载了他许多梦想和快乐。

2011年2月,田浩完成了在美国的博士后学业。他选择回国来到杭州,进入了省交科院,希望在浙江这个桥梁大省学有所用。

工作不到两周,田浩就被派驻舟山跨海大桥,现场协助业主单位解决大桥日常巡检养护中遇到的各类难题。此时的他刚落脚杭州,妻子带着刚满月的孩子借宿在亲戚家,一切都等着他去安排。他毅然选择前往舟山,别离妻儿。而这一“驻守”,就是两年。

养护桥梁琐碎而平凡,然而,田浩深知,他肩头使命和责任的厚重。当时由于缺少技术分析手段,实时、动态的结构安全情况都不甚清楚。田浩沉下心来,勘现场、查档案、问专家、建模型,经常一干就到午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针对舟山跨海大桥健康监测系统海量原始数据无法高效处理的现状,他创造性地提出“自动初步处理”与“人工专业分析”的“两步论”方法,并开发出对应的数据分析软件,程序源代码近3万行,彻底解决了健康监测系统海量原始数据缺乏实用有效分析工具的状况。

经反复测试,软件监测分析数据由原来的每天3G降到30M,直降100倍,还能自动、实时、高效地分析处理,形成供领导参阅的技术报告。台风“凤凰”来势汹汹,过境的数小时内,分析软件实时展示了大桥各项荷载、响应指标的变化过程,在台风过境后即生成大桥受力状态影响数据分析报告,使业主及省交通运输厅领导第一时间掌握桥梁安全状况,为作出“恢复桥梁通行”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长大桥梁健康监测数据分析系统研发成果已成功列入省交通运输厅2016年度科技成果推广目录,陆续获得省科学进步三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并已成功应用到杭州钱江三桥和之江大桥,静静守护着杭城人民安全。

填补国内空白

自主研发“领跑人”

浙江是桥梁大省,却没有一个像样的桥梁工程结构实验室,舟山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这样的世界级工程,所有的结构试验,没有一项是在浙江完成的,这是当时浙江桥梁工程领域的遗憾。

2009年,作为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重大工程——青山湖科技城奠基建设。省交科院作为首批入驻科研院所之一,承担建设浙江省现代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基地重任,并于 2012底正式开建。其中,桥梁维护与安全技术实验室便是重中之中,建设重任自然落在海归博士田浩肩上。

在借鉴美国里海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同济大学、江苏交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基础上,结合浙江实际需求,他设计建造了全长90米的反力台座,这在全国同类实验室中位居首位。实验室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整体规模在整个华东地区交通运输行业位居第一,填补了浙江交通运输行业缺少大型结构实验室的空白。截至今年10月底,实验室已经开展各类大型结构试验23项,其中对外承接14项,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委托测试项目等多方面的试验项目。

此外,他联合省交科院和同济大学力量,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套轮胎式疲劳加载设备。该设备能真实模拟不同类型车辆对于桥面系、路面系等结构的水平向往复作用,同时竖向可模拟车辆的实际总重,突破了传统疲劳加载设备只能进行竖向循环往复加载的瓶颈,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开展2项实验。

不忘初心

追逐“桥梁梦”

田浩出身土木世家,母亲和两个舅舅均从事土木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他打趣道:“小时候家里到处都是图纸,人家看漫画,我就看图纸。”就是这样的环境,让“桥梁工程师”的梦想在小田浩心里萌了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棵小芽在他心里越长越大,他对桥梁工程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追梦路上,少不了志同道合的伙伴。2013年3月,通过田浩的艰苦努力,省交科院与同济大学正式合作组建浙江第一个桥梁维护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4月,省交通运输厅正式批复“海洋环境长大桥梁安全维护关键技术创新团队”成立,这也是全省交通系统首个科技创新团队。

作为领头人,田浩不但带领大家真枪真刀地干,且始终坚持以协同攻关的精神与重大技术成果作为团队发展的核心支撑。由此,以田浩为主开发的海洋环境下混凝土桥梁退化过程自动化分析软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自主研发的中小跨径混凝土梁式桥结构监测系统在丽水鹤城临江特大桥成功应用。

田浩说,未来,他将继续带着他的团队奔跑在追梦路上,并要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持续发光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