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礼记•玉藻》中有言:古之君子,必佩玉。屈原在《离骚》中亦赋: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之一字常与庄严美好相伴,李佩先生其人便当得其意。出身名门,家学深厚;与爱人郭永怀远赴重洋求学,又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正当丈夫全力以赴为国奉献时,不幸殉职,她隐忍痛苦和不公,继续为国内应用语言学添砖加瓦。退休之后,仍旧耕耘在教育沃土上,培养出一代代优秀学子。她的一生如环佩之清泠高杰,似玫瑰之艳丽铿锵,尽显东方女性芳华!

李佩先生

“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李佩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研究的就是语言学,她与丈夫归国后,在自己的领域里一直笔耕不辍。

1978年,李佩从安徽合肥回到北京,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任外语系主任。葛瑞禾老师回忆道:“那时候的教学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教室都是用木板搭起来的木板房,冬天特别冷,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先把教室里的火生起来,而且师资也匮乏。” 

在人力资源短缺,资金不够的情况下,李佩以独特的方式寻找“千里马”。据葛瑞禾教授回忆,她用三种办法找老师:一是“挖墙脚”,请大学里的教师兼职,或者请退休教师;二是到科学院信访办公室看有无求职的人;三是办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自己培养师资。其中黄继忠、许孟雄两位教授就是在李佩先生亲自过问下,调至中科院大学外语教学部的。这两位教授在日后的英语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可谓举足轻重。

她总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当时的研究生院是白手起家,很多教材都是她亲自参与编订,而且她一心为公,当时编教材得到的稿费,全数捐了出去,作为党费和奖学金。

“李老师就是这样一心为教学,不计个人得失,而且她还极具远瞻性,能看到未来,她明白教育如果要兴起,没有老师是不行的。”于是,李佩便建立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专门招收了一批理工科并且外语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后来这批学生里很多人都出了国,并且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学生都有着理工科背景,又在研究生期间转成了应用语言学,李佩这一举动其实旨在培养一批外语师资。在当时一师难求情况下,可以想见,一“生”更是难求。“当时我们特地去到清华北大等学校去挑选学生,让他们能明白这一专业日后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成立这样一个班还是挺不容易的。”李佩举办的国内首期应用语言研究生班,为该学科在国内正式建立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让很多中科院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李佩先生负责了历届CUSPEA项目。所谓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是1979年-1989年间中国用来选拔派遣学生到美国攻读物理专业研究生的考试。CUSPEA由李政道和中国物理学界合作创立。当时高等教育尚在重建之中,美国招生使用的成绩单、介绍信等手段在中国高校不常见,其可信性很难评估,TOEFL、GRE也没有在国内开展。在李政道的游说下,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大学改用CUSPEA选拔中国留学生。其中李佩负责英语笔试的出题和评卷工作,并参与了口语面试。因为通过考试的学生成绩优异,当初在美国部分大学的推荐信中,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只要有李佩的签名,都会得到认可。

1978年,政府开始派遣留学生,但国家财政拿不出大量外汇用于出国培训,出国留学难上加难。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美国大学向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资助,但当时的中国对这些情况并不十分了解,自己出资派遣留学生的“访问学者”就是周培源先生等与美国科学院约定成章的。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0月,外教Mary小姐向李佩提出向学生介绍美国大学招收研究生的办法,鼓励大家去争取美国的奖学金,但又担心学生因此会受处分。深知国情的李佩也知道其“法”可行,其后果还不确定,于是向当时任研究生院副院长的彭平请示。几天后,彭平对Mary和李佩说:“我已经老了,也没有什么可以怕的,你们就这么办吧。”在院方的默许下,不到一年,近百名学生从美国各大学获得了奖学金,飘洋过海去留学,从此开启了当代中国的“自费留学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李佩先生将心思全部用在如何培养更多的外语人才上。据中科院大学外语学院连先教授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中关村博士教学实践的往事是她终身难以忘却的。

那时,英语教学的整体方针和目标都是围绕着如何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技能。不但采取强化教学,保证周课时8小时以上,还非常强调外语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外语素质和专业素质相融合的学术英语导向。比如听说课的教学和学术会议的实际应用紧密挂钩。考试的形式和方法也充分体现这一原则。“每个学生、导师均受邀亲临考评现场,作为听众和评委对学生以专业为题的简短发言给予评价。对于学生,这就是真刀实枪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一与众不同的外语课程。李老师作为项目带头人,常年持守这样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传承给中青年教师,使我们也受益匪浅。”连先教授这样回忆。

“在日常中感受到她的温暖和坚毅”

正当李佩先生以全身心的热情,奋斗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时,生活中的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她的女儿郭芹因病去世,79岁的李佩却没有因此缺一堂课,依然提着录音机走上讲台,只是人更清瘦了,声音也有些沙哑。

李佩先生的毅力是坚韧的,对他人的爱是温润的,对专业是精益求精的。熟悉她的人都说她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

葛瑞禾评价她平易近人没有架子。那时候学校过节分福利,作为系主任也作为一名女性,李佩总会同大家一起去领。“而且她还是一个特别不服老的人,退休以后如果有人问起她的年龄,李老师根本就不爱理会。”李佩还是一个胆子非常大的人,有时候在全院大会上,她也敢于当众指出院长在培养研究生思路上的不妥之处。“她好像完全没有私心。”而且她对同事还特别关心,科学院里有几位退休的老师,李佩总是带一些补品或者现金托葛瑞禾给他们送去。对外籍教员她也非常友好,很多曾经在中科大任教的外籍老师都会经常回来看望李佩。研究生院的老师们每年中秋节都会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有人曾这样评价李佩:“她是一位朋友非常多的人。”或许正是她这份真诚待人、无私为友的心,才让那么多人都愿意与她亲近。

钱学森到访李佩家

除此之外,李佩还是一个很精干、懂生活的人。有学生曾注意到,在一个星期里,她上课的衣服都不一样,并且她还参与设立医院和西式点心铺。与享受生活的个性相反,李佩在课堂上是一位非常严肃的老师,葛瑞禾说“当时我组织了一个考博班,主要面向社会招生,我去请李老师来授课,她亲自从BBC上找来很多听力做成磁带给我,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虽是如此,学生们却非常敬爱这位严师,每年除夕,都会有很多人去到李佩家里陪她一起跨年。

正如中科院大学外语学院的彭工教授谈及李佩先生的魅力:李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朴实,但注意仪容,任何时候都衣着得体,整洁大方。日常饮食简单,爱喝咖啡,吃蛋糕点心,从不暴饮暴食。李先生自己生活节俭,但为工作原因常自费请专家学者吃饭。她有几次作陪,点菜标准都是,精细、有特色、量适当。如果剩了食物,尽量让其他人打包带走,不浪费。另外一点就是时间观念强。每次见李先生,说好时间,她都准时在阳台等候。还有一点便是有凝聚力。李先生说话声音不高,但是很有权威。她在九十多岁还组织召开全国科技翻译大会,组织力学所老专家翻译钱学森文集。专家学者有时意见并不一致,但是李先生说了就坚决执行。

在起居生活方面,李佩的家简洁而朴素,中间还挂了一幅字,客厅里放了多年未变的家具桌椅,还有一台钢琴。李佩生病时,葛瑞禾和几位老师想去探望,她还因为天气太热劝他们不要过去。提到这里,葛瑞禾说:“我经常去李老师家里,她不仅对同事学生关心,对她的保姆也非常好。”有一次李佩打电话给他,说保姆得了瘤子,听说他能帮忙联系治疗,便自掏腰包请葛瑞禾帮忙治好了保姆的病。

晚年安详,依旧留有余香

在李佩刚退休的时候,她认为自己就不应该退休,她觉得自己还有没用完的力量,她还想继续做点什么,于是她抱着“让老年人独立自主地选择和安排晚年生活”的宗旨发起成立了“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义诊、上门配眼镜等服务。

后来,她在社区办一个社区版“百家讲坛”。除了每周给中关村的老人们上两个半天的英文课以外,每周五的下午两点,是她组织的讲坛固定“开坛”时间。凭借她的威望,黄祖洽、何祚庥、杨乐、厉以宁等专家学者被她邀来开讲座。“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爱斯基摩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茶与健康”……讲坛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深受退休人员的欢迎。2003年7月4日“非典”疫情之后,李佩先生还主持了“中关村人SARS后的思考”讨论会,与会者讨论了公众的知情权、社区环境建设和垃圾分类问题。

特别是最近这十几年来,李佩先生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一位饱经世事的学者风骨。先生一贯生活简朴,或许还说得上是极致节俭的安贫乐道,家里的家具全都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岁月痕迹,但却把毕生积蓄的丰厚款项,全部捐作了奖学金。

李佩的晚年构成一幅捐赠不断的岁月画卷,郭永怀生前绝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捐给了郭永怀的家乡——荣成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汶川大地震,挽救昆曲,支持智障幼儿园,她都捐钱。她几乎把她所有的一切都捐献出去了。2003年,中国科大45周年校庆时,李佩教授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给郭永怀先生的纯金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中国科大校史馆永久珍藏。2007年生活俭朴的李佩教授将个人的全部积蓄分别赠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的郭永怀奖学金。同年6月5日,中国科大五十周年校庆筹备组宣布,89岁高龄的李佩教授向中国科大郭永怀奖学金捐款30万元人民币。

2017年元月1点26分56秒,李佩先生在京去世,享年99岁。葛瑞禾教授这样评价她:“信念,是信念在支撑着李老师一心为公,熬过了磨砺,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她在国外生活多年,感受到了中国当时的落后情况,并且想极力改变那种状况。”李佩的思想一直领先于他人,想人不敢想,做人不敢做。在教学上锐意创新,为了训练学生在国外的实际应变能力,她从实战出发开设模拟国际会议,让大家都佩戴名牌用外语作报告,请来学院里的老师对他们进行现场聆听和提问,最后还要进行评分。她从不拘泥于形式,经常会想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方法,并且还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她的弟子,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学院系主任彭工教授这样评价她的恩师:“李先生一生坎坷,但从不抱怨,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认真过好每一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后记:郭永怀、李佩夫妇是一个整体,他们的过往印证了那代留学人员的家国情怀。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卓越的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与崛起奋斗一生。当经历奉为传奇,英容依旧鲜活时,老一辈留学人员的辉煌点亮着一代代学子前进的行程。

李佩和丈夫郭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