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博(右一)带动更多年轻人创业。

在位于龙江森工集团大海林局的船木尚品家具厂里,十几名工人正对着锈迹斑斑的老船木,切割、打磨、抛光……一件件质地坚韧厚实、色泽古朴盎然的家具逐渐成形。阳光透过窗子,映出家具上斑驳的痕迹和岁月沉淀的光华。

在位于东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中心的黑龙江省金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群年轻人正在校园操场里接受无人机飞手和销售人员的服务培训,校园上空回荡着阵阵笑声和掌声。

上面这两个场景,都跟一个年轻创业者的绿色环保事业有关。他用6年时间,从起步资金40万元做到现在一年营业额达几千万元。这位创业者就是今年34岁的海归王彦博。

20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林区学子王彦博辞掉在北京国家核电设计研究院条件优渥的工作,与妻子一起回到家乡大海林林业局从事船木家具制作。当时这记“重磅新闻”在他的亲友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如今,这个“80后”林区小伙将环保理念应用于实践,用勤劳和智慧在这片黑土地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海边老渔船做成原生态家具

从小在林区长大的王彦博对木材有着特殊的情感。2009年,他一次出差到海南,偶然发现很多废旧的渔船静静地躺在海边自生自灭。看到这些树龄达百年的金油檀、铁力木、青皮等热带雨林特等和一类木材被当成垃圾废弃掉,他心疼极了。他忽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把这些木头回收再利用做成家具?这样不仅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还有可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收藏品。

在王彦博的性格当中从来不缺少“敢想、敢做”的因子。想到家乡林区那些有着娴熟技术的木材工人,他果断带着妻子回到大海林局,接手濒临倒闭的一家木业厂并将其改名,成立了船木尚品家具厂。

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并不容易。

创业之初,王彦博夫妻不仅要面对家人的不理解、资金投入的超负荷,还要攻克产品技术难关。首先,要拆下船木上锈迹斑斑的铁钉就绝非易事。造船时工艺繁杂,木料都是用各种铁钉紧密咬合在一起的,很难拆卸。王彦博和师傅经过多次尝试,研制出了独特的起钉子工具,既能取出铁钉,又能保存木料的完整性。木料的烘干也是一个难题。船木在海水中浸泡已久,含水率高,若直接用来做家具,很容易开裂。同时,船木中的盐分很高,用普通的方法很难将水分导引出来。为此,王彦博专门跑到广东的多家设备厂考察,最后制定出一套烘干程序,慢慢地把水分引出来。在木工和打磨方面也研究出了适合的工艺,以求更好地体现船木家具的原生态和自然古朴的韵味。

令王彦博感到幸运的是,当时的省森工总局(现龙江森工集团)及大海林林业局对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十分重视,给予了家具厂新增土地免费使用三年等优惠政策,调拨给他15万元种子资金用于购买机器设备、提高生产工艺。

2014年,王彦博带着第一批产品参加了美国拉斯维加斯装饰材料展,得到了设计大师以及大客户的初步认可。他立刻将产品大规模生产并推向市场,与20多家经销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经营状况稳步上升。

做大无人机农业植保服务

追梦之路无止境。2016年,王彦博又将目光投向了农业植保行业。他敏锐地意识到,现代化农业发展中,无人机更高效、更安全的优势已初露锋芒。通过与大疆农业集团进行洽谈,他成为黑龙江省的二级代理商,成立了牡丹江市大江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将服务方向定位于植保无人机技术服务范畴,涉及植保无人机销售、售后服务、飞手培训、农业植保及技术培训、无人机植保专用试剂推广等领域。

新的创业项目确立后,王彦博立即着手投入120万元购入15台无人机及植保配套设施,培养了金牌飞手5人,专业飞手7人,地勤16人,2016年夏季作业季累计作业量12万亩,2017年夏季作业季累计作业量40万亩。

2018年,黑龙江无人机植保服务市场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快速洗牌、格局定型,强者愈强、杂牌出局。

激烈的竞争正是考验从业者智慧的时候。有人把无人机当作与传统农机无二的工具,也有人把无人机当作创业的平台,利用自己的商业思维和专业知识,为业务增值。王彦博无疑属于后者。

目前他代理的大疆无人机在我省农业植保市场牢牢占据半壁江山。为持久保持竞争力,他把“冬闲期”充分利用起来,做好飞手和销售人员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培训,力争让客户买着满意、用着放心。

今年,王彦博定了一个“小目标”——将植保无人机销售量由1100架扩大到2000架,将技术支持和服务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