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专业的何倩祺体验到了医护工作的不易。

身高1.9米的罗楚骐穿上特别为他准备的XXXL防护服。

14天隔离结束后,潘炜龙投身到转运志愿者的工作中。

隔离14天后,潘炜龙完成了一次身份的转换,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

若不是新冠肺炎的出现,他现在仍在异国求学,然而疫情让一切停滞甚至取消。

有更多暂时回到国内的留学生跟他一样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入境旅客提供服务,让这段被按下暂停键的日子变得有意义。

01

潘炜龙/留学昆士兰大学

“脱去防护服,衣服拧出水来”

1月底,因为国内疫情暴发,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读大二的潘炜龙提早结束了假期,回到澳洲准备上学。然而随着国外疫情形势愈发严峻,潘炜龙不得不休学回到了国内。

3月20日,经历十几小时的旅途后,潘炜龙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飞到泰国再转机回到了广州。

一到机场,潘炜龙终于松了一口气,即使紧接着的14天,他还需要在隔离酒店中度过。

潘炜龙在隔离期间,通过媒体报道,看到酒店之外,志愿者们正忙碌于疫情防控的各个方面,深受感动。

“我永远不会忘记回国那天冷雨夜中,防疫工作人员站在岗位上勤勤恳恳地为这场战疫奉献的场景,我也希望能出一份力”,潘炜龙说。

在即将结束隔离的时候,他收到了来自团海珠区委发给境外返穗同胞的邀请信,希望他们在隔离结束后能加入到海珠区青年战疫志愿者的行列,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潘炜龙立刻报名参加。

4月13日,他第一次参加了转运服务,从下午3点到酒店集中出发前往机场,一直忙碌到凌晨1点,才完成了当天的转运任务。

经历漫长的飞行,还有因疫情而紧绷的神经,刚下飞机的返穗人员多少都有些疲倦,面对接踵而至的扫码、资料填写、注意事项的讲解,有的人难免表现出了不耐烦。

“这些我都经历过,所以很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感同身受的潘炜龙有时也会用自己的经历安抚他们的情绪。

其中有一对年纪比较大的夫妇带着孙子回国,老人家十分疲惫的模样,面对要搜集资料的潘炜龙产生防范心理。潘炜龙慢慢向他们解释志愿者的工作,卸下他们的心防。到酒店后,潘炜龙主动提出帮老人家们搬运行李。简单的感谢也让潘炜龙感受到助人之乐。

4月22日,是他第三次志愿者服务,这次,他一共转运了20名返穗人员,其中大多数如他一样,是回国的留学生。回到酒店后,他对留学生们说:“大家辛苦了”。这时候人群里响起了掌声。

潘炜龙感动之余,有点后悔,当初没有对接待自己的工作人员说声谢谢。但如今成为志愿者,他说,也算是在报答一直照顾我们的防疫工作人员,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回馈祖国。

这一天,广州的气温最高超过了30摄氏度。潘炜龙脱去防护服后,身上的衣服早就湿得拧出水来。

02

何倩祺/留学澳大利亚

凌晨4点,迎接转运的入境者

“现在海珠急需你这种人”,3月22日晚上,何倩祺收到妈妈发来的信息,附带的是一则海珠区紧急招募疫情防控外语翻译志愿者的信息。

此时,何倩祺在一月中旬回国后,已经在家里呆了两个月。按计划,五月份她将在澳大利亚参加自己的大学毕业礼,然而因为疫情,一张电子毕业证取代了毕业典礼。

看到妈妈的信息后,何倩祺没有犹豫地报了名,“因为我在澳大利亚读的就是护士专业,疫情期间,无法上疫情的医护前线,这是最能发挥我所长的机会”。

3月26日,经过培训后,何倩祺作为翻译志愿者正式上岗。凌晨4点,她来到志愿者集合的酒店,与转运小组的另外两名搭档——一名医生和一名警察会合,一起前往机场。

“志愿者一天只负责一次转运,但我看到医生和警察,明显是一直连轴转地工作。”她看到急匆匆赶来酒店集合的医生满头大汗,然而凌晨4点的广州分明还带着凉意,“或许是刚脱下了防护服”。而警察,也是在去往机场的路上,匆匆忙忙吃了八宝粥罐头当早餐。

那一天,何倩祺那个三人小组负责的是来自美国两个航班的八名乘客,都是华人,讲中文为主,翻译的功能没用上,但何倩祺依然尽力协助转运工作,帮助乘客扫码登记资料,送往隔离酒店。

途中也有遇到旅客不理解的地方,一对上了年纪的老夫妇,听到要分房隔离后产生了焦虑,何倩祺尽力安抚,后来由酒店的工作人员进一步沟通,何倩祺才算完成了当天六个小时的转运志愿者任务。

“印象最深刻的是消毒过程”,何倩祺说当把隔离人员送到酒店后志愿者们就可以脱去防护服,每脱一层都需要喷洒酒精消毒。

“我们戴了三层手套,每脱一层都要消毒,全身更是从头喷到脚”,十几分钟的酒精消毒,甚至让何倩祺产生了“醉意”。“我在澳大利亚的医院实习过大半年时间,但很少见到这种级别的防护”,而这样的装备也让志愿者们倍感安心。

在没有任务的日常,何倩祺正在备考澳大利亚的护士注册证,原本打算毕业后留在澳大利亚工作,却因疫情的发生而产生了变化,“现在可能会在国内找一份医护工作”。

03

罗楚骐/留学美国

身高1.9米,穿上XXXL防护服

今年22岁的罗楚骐出国读书后,有两年多时间没回国过春节。去年12月,他提早返回广州陪伴家人,原本计划2月底就回美国完成自己的升学计划。然而疫情来袭,他被迫迎来一个“漫长的”假期,在家上网课的同时持续关注着国内以及美国的疫情。

当得知海珠区在招募转运志愿者,罗楚骐马上报了名。

3月30日,当他随着机场负责转运工作人员来到机场,准备换上防护服时,这个身高1.9米,体重200斤的大男孩发现,现场没有合适他的防护服。

“当时现场最大的防护服是身高一米八的人合适,但我穿进去,绷紧了,动弹不得”,罗楚骐说幸好当时经过现场指挥部协调,市人民医院的护士帮他找来了一套XXXL的防护服,才刚刚好。

后来,罗楚骐的妈妈为他找来了8套XXXL防护服放在了机场。

化身“大白”的罗楚骐,一开始也并不习惯穿着防护服,戴着的护目镜经常起雾,“加上航班延误,还有乘客的过关手续繁多,有时得穿着防护服等几个小时”,但逐渐,转运的流程越来越通畅,志愿者的工作也稍微轻松了一些。

“差一点,我也会是他们其中一员”,做了几次志愿者的罗楚骐,看到远道归来的返穗人员,心生感慨。

后来,随着航班数的减少,所需要的转运志愿者人数也有所减少。想要出任务,还得靠“抢”。“有时候志愿者群发布一个航班任务,可能需要六七名志愿者,一两分钟后报名人数就满了”。

目前,在美国的学校已开学,但罗楚骐也希望在疫情结束前,争取机会多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工作中。

据了解,3月中旬以来海珠区青年志愿者协会招募了300多名志愿者组建海珠区机场转运志愿者队助力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

截至4月24日,已有50人(含留学人员5名)180人次机场转运志愿者上岗,与公安、卫健工作人员组成“三人小组”,提供语言翻译、信息登记、情绪安抚、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服务入境人员超过2000人。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