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不是在塑料大棚内,而是在4万平方米的大型玻璃房内;点种不是常规的人工,而是由自动穴盘点播机替代;培育草莓、地瓜、葡萄和猕猴桃等苗木全部使用克隆技术;管理500万株苗木仅需3名工人;苗木的雾化浇灌只要按下电钮,便可全程实现并调控。

用“农业工业化”的另类思维,带领10人繁育团队在4万平方米的玻璃房内,将5000万株菜苗和果苗送往各大种植基地的,是1989年出生怀揣双学士学位从海外归来回农村创业的耿琪超。

繁育500万株幼苗,仅需3人

当各地复工生产因疫情受影响时,位于莱西市店埠镇的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田农业”),却生产依旧。

育苗是有田农业的主业之一。这个季节,数百万株菜苗、果苗和花卉苗如一个个精灵,在公司4万平方米的玻璃房内茁壮生长。

上午9时,工人于瑞芝按时来到了这家农业公司的大型玻璃房内。到玻璃房后,她径直走向了一片菜苗旁,启动了电源开关。瞬间,悬吊在菜苗上方的几十个雾化喷头,开始喷水洒向成长中的西蓝花苗和白菜苗。这些菜苗是之前根据订单,为大型蔬菜种植基地繁育的。

“两天之后,这些被浇水的西蓝花苗和白菜苗,将运往诸城和莱西的大型种植基地。”农业公司负责人耿琪超告诉记者,这批出房的菜苗共有120万株,其中西蓝花苗90万株。

半岛记者在现场发现,这120万株即将出房的菜苗从于瑞芝按动电源开关的那一刻起到完全浇灌完成,仅用时35分钟。

让半岛记者眼前发亮的是,除了雾化喷洒系统能够自动完成菜苗的浇灌之外,这些菜苗不是种植在玻璃房内的土地上,而是种植在可以移动的大型平板上的穴盘内,这些大型平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移动。

记者发现,这个4万平方米的玻璃房内除了繁殖蔬菜苗外,还繁殖着一些水果和花卉苗木。

记者在偌大的玻璃房内只见到了工人于瑞芝。数百万株苗木的管理,怎会只有1人?

正当记者纳闷时,耿琪超说,今年春节之后,繁育中心已经送出了350多万株订单幼苗,这些幼苗有叶菜、花菜、根菜和茎菜,除了菜类,还有一些水果苗木。当时500万株幼苗还没有送出时,现场的管理人员也只有3人,如今,绝大多数幼苗已输送到了种植户手中,所以眼下150万株菜苗只需1名工人就可管理。

“4万平方米空间仅有3名工人,疫情之下不用担心众人聚集。”耿琪超说。

克隆,一个叶芽可生一片森林

正当于瑞芝浇灌这些幼苗时,玻璃房一侧组培中心内,主任孙玉宁和技术员朱芳正在忙着繁育新的猕猴桃苗。

和常规的繁育手段不一样的是,他们不是利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而是利用植物克隆的方式,将猕猴桃植株组织带进实验室,进行无性繁殖。

孙玉宁和朱芳的“舞台”就是面前一个不足2平方米的“超净工作台”,这个“超净工作台”被两人习惯称为“无菌工作台”。无菌工作台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空间内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毒杀菌。

一年四季除了正常的节假日之外,两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这个无菌工作台面前,进行苗木的克隆繁殖。按照计划,4月24日两人在无菌工作台内克隆的是猕猴桃苗。实验室无菌工作台旁边的一个桌子上放置着多瓶猕猴桃叶芽组织。

“这些还没有生根的猕猴桃叶芽,是我们之前克隆的,这些叶芽目前都在生长中。”孙玉宁告诉记者,叶芽全都生长在组培瓶中的培养基液内,这些基液通常被称为营养液,营养液是由有田农业自行研发配制的。

套着一次性鞋套、穿着白大褂、戴着一次性隔菌手套和口罩的朱芳,从旁边的平台上取过一个生长着的一簇簇猕猴桃叶芽组织的组培瓶,并将组培瓶放进无菌工作台内,麻利地将组培瓶的瓶盖打开,用镊子将瓶内的六簇猕猴桃叶芽取了出来,放进了一个铁盘子里。

“只要打开瓶子,之后所有的步骤都要在无菌工作台内进行。”朱芳说,“植物克隆对环境要求异常严格,见不得细菌。”

随后,朱芳左手拿镊子,右手拿切刀开始对这些猕猴桃叶芽进行精细切割。朱芳将取出的六簇叶芽进行切割发现,共分出了39段新的叶芽。

按照搭配,这39段新的叶芽可以分植到6个新的组培瓶内。此时的朱芳开始用镊子捏着这些叶芽,分植到放有基液的组培瓶中。

“瓶子内生长半个月,就可生根。”孙玉宁说,“1个月内就可植入炼苗区。”

孙玉宁所说的“炼苗区”就是玻璃房内的穴盘。

孙玉宁说,如果没有让新生长的猕猴桃叶芽进入炼苗区的计划,可在这些叶芽生根前再次进行切割,循环克隆。

“如果采用多代循环技术,就能实现种苗生产量的几何级倍增。”孙玉宁说,“理论上一个小叶芽可生成千株、万株甚至几十万株猕猴桃。”

“一个叶芽往往能生出一片森林。”孙玉宁强调。

这里的组培中心不光能克隆猕猴桃苗,而且还能克隆地瓜苗、草莓苗和葡萄苗等苗木。

耿琪超带领记者走进旁边一个无菌室,无菌室的架子上放置着上千瓶此前克隆的已经扎根或没有扎根草莓苗。

朱芳拿起一个组培瓶说,她手里的这个组培瓶内有6棵克隆的草莓苗子,这些苗子再过一周就可以栽培到炼苗区,之后根据需要由种植户进行大棚或露天栽培。

海归高材生的“另类”思维

耿琪超说,前年寿光发生水灾和之前青岛遭遇台风时,寿光和青岛一些利用冬暖大棚育苗的农业公司,因大棚受损而致苗木殆尽,而他们在玻璃房内所育的苗木却丝毫未损。

“玻璃房不仅抵抗大风、大雪、大雨、大雾等极端天气,”耿琪超说,“房内的智能设备还自行测试并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度。”

如此条件下培植出来的苗木,不仅茁壮而且抗病能力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2年来,这个4万多平方米的育苗玻璃房里,先后输送出了5000多万株蔬菜、水果和花卉幼苗,这些幼苗分别输送到了莱西、平度、即墨、烟台、潍坊等地。5000多万株幼苗除了克隆术的无性繁殖外,绝大多数是通过点种进行的有性繁殖。

“点种繁殖不是通过人工,而是利用全自动穴盘点播机完成。”耿琪超说,点播机精准到每个穴盘不多点不少点一粒种子。

利用工业化方式执掌农业的,正是今年只有31岁的海归耿琪超。

耿琪超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读完经济学、统计学双学士学位后,带着在美国的所学、所见以及所思,回国、回乡创业。

正是耿琪超的“农业工业化”的另类思维,使得4万平方米玻璃房内输出的5000万株幼苗背后的研发与培育团队,仅需并仅有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