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黄霁时,他神采奕奕、从容自如,语言中流露出少年感,很难看出,这位80后海归其实是位“硬核”技术宅男。

从电子科大到德国汉诺威,他潜心专研电子信息技术,毕业后顺利进入大众集团。10年时间,从自动驾驶系统构架开发到技术项目管理,黄霁对这个行业有了深厚的感情和了解。

“引进国外传统车企的先进技术,以智能专用车辆的定制开发方向切入,来推动国内无人驾驶技术落地”,2018年,放弃国外高薪工作,与志同道合的“成电校友”回到家乡创业,黄霁想重头开始开启新的挑战。

本期成都创客,我们对话成都未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霁,聊一聊他眼中的自动驾驶技术。

“成电合伙人”归国创业

专注L4定制的自动驾驶系统开发

每年德国柏林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大会,都会吸引来自各大车企的技术研究人员前来参加,就在2016年的大会上,黄霁结识了曾经电子科技大学的同学,两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

“我做整体框架系统,他做部分尖端领域瓶颈技术开发,刚好可以结合”,于是创业的念头在黄霁心中就这样生了根。

当时,国外的自动驾驶技术创业的最佳时机已经过了,已经进入从理念到落地的阶段,而在国内,自动驾驶技术才刚刚起步,前景无限,“我们讨论了可行性,经过两三次碰面后就打算自己做”。

2018年,黄霁便和其他两位成电同学回到成都,创立了未有科技,而拥有德国传统车企工作经验的他们以经典物理、随机信号分析、概率统计理论为基础,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核心技术并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希望推进 L4级别以上的无人驾驶技术落地,因此公司也以高层次人才项目被引进到成都。

数百次实地测试

解决国内外交通差异技术瓶颈

回国成立公司后,黄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车。

“我们花了6个月,完成了整个自动驾驶底层系统以及专有模块的定制开发,并改装了一辆自动驾驶车”。

从2019年7月开始,黄霁一周要上路测试4次,突发情况不少,而在第一次实地路测时就遇到了问题,“在成都新川科技园附近进行路测时,我们发现国内的交通环境跟国外相比更加特殊,比如左转弯时国内有待转弯道,而红绿灯的设置也比较复杂,但在国外,十字路口的交通规则相对比较简单。”

于是经过反复的实地测试,5、60次算法的迭代、演进后,黄霁和他的团队完成了左转弯道的起停再到街道灯变换以后的核心技术的开发。

“避开外卖车也成为了一个难题”,黄霁和团队通过不断地磨合和测试,正持续对软件系统进行优化、迭代,添加新的特殊功能模块。

智能专用车辆定制开发

通过技术力量解放高风险工种

为了迎合目前的技术状况和成本控制,黄霁认为自动驾驶在专用车领域的发展是最早可以进行产业化落地的方向,于是与许多造车企业不同的是,黄霁将公司重心放在智能专用车辆的定制开发和产业化推进上。

“比如自动清扫、自动接驳以及物流运输方面的应用,目前我们可以提供并运营在高海拔、极端恶劣天气状况作业的自动驾驶环卫车辆。“

自动驾驶赛道正在加速,但其实技术并未成熟,加之环境也不太明朗,为何依然坚持创业?

“我们希望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回来实现自己的人工智能的升级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建成”。对于黄霁来说,科技是可以影响未来,影响下一代的,他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解放企业劳动生产力,把高风险的工种给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