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留学生回国创业

用工匠精神做互联网+农业

每个月业绩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得到市场认可

他们打破了大规模投资农业不挣钱的噩梦

树立了未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的新标杆

一、定位做“互联网+农业+有机”

“5年前,我们开始把互联网和农业结合起来做。经过几年实践,现在,我们壹号农场已拥有1000多名会员了。”

壹号农场总经理姜方俊

姜方俊是学计算机出身的,2011年6月来到常州科教城之前,在上海一家德资企业工作。后来,几个一起留学回国的同学,想一起干点事,大家就聚在了一起。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农场不是靠农业在维持,而是靠餐饮、垂钓、地产等附加项目。我们想做以农业为盈利的农场,但自己不是很懂农业,心里没底。其实,互联网农业和有机农业在国外比较流行,也很成功。最终,我们形成共识---这肯定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于是,我们就利用IT技术专长,先成立网络公司,以生鲜电商这个现代概念,来改变传统农业营销模式。这样,一是可以开发相对精准、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流程化的农业,二是希望通过电商的概念,把我们的产品通过粉丝的口碑营销,把销售做起来。所以,我们确定采取会员制的模式,就是CTB的模式。说白了,就是预售制,或者叫订单农业,相当于买期房。

刚开始,我们没有自己的农产品基地,想通过整合来做。但后来发现,这同样很难。由于没有稳定的市场供应量,农户不愿意合作;另一方面,客户看不到产品,别人不相信你。这就逼着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去建一个像样的农场。

二、把农业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

我们把农业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就是按照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流程来生产农产品,再以互联网公司的模式来营销,农产品所有订单、生产、仓储、配送等等,都基于一套严谨的管理软件。

农场采购的种子,很多都是进口,或是原来农民自然留种的、非转基因的。其次,我们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化肥和农药。在病虫害的防治上,我们通过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来实施,比如太阳能、光伏引诱,通过天敌或者有机的生物农药等来杀虫。尤其是夏天,土壤一定要休耕,增加营养成分,用现代农业技术来保证菜品的品质。

这期间,我们遇到了问题。菜种出来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把地里的产品变成商品、变成钱。为此,我们运用了IT大数据来优化农产品。原来我们种了很多品种,有些还是新奇特的,但是客户不一定喜欢。一年生产下来,我们通过运营数据,把不符合客户需求、成本高的慢慢淘汰掉。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好每个品种要匹配多少量——只有匹配更精准,中间的损耗才最小。

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留下来

除了解决技术上遇到的问题,还有一个人才问题,曾经也困扰我们。壹号农场位于山区,刚开始的时候,招人比较难。这几年,我们努力做出壹号农场的品牌和文化,吸引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到公司来。我们还造了五星级的员工宿舍,所有的设施都配齐了,包括网络电视、棋牌室、乒乓球室、无线网络、实木家具、空调等。可是,刚开始招人还是比较困难。

农业这个行业,不能靠高薪来吸引人才。记得基地成立第一年,我亲自去上海招人,看中了一位。双方谈了好几次,可能他觉得工作地点太远,加之老婆孩子又不在身边等各种原因,最后还是婉言谢绝了我的邀请。

现在,这一情况有所改善,很多年轻人明白,农业还是大有可为的。目前,公司拥有员工33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5名。核心团队每个成员都有海外教育背景以及500强企业工作经历。

四、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资金困境

在逐步解决人才问题后,又碰到了资金问题。

我们的产品,一开始就定位于面向家庭,准备投入3000万元,做了两年后发现根本不够。后来一家创投公司愿意再投3000万元。2015年,我们进行了股改,完成1000万美元的融资。未来,我们会趋向于从资本市场融资,以解决后续发展问题。

壹号农场目前每月保持销售20%的增长,每年都要翻一番。第一年30多万,第二年450万,第三年1500多万,第四年达到了3000万。主要市场是常州和南京,今年在无锡、苏州、上海全面铺开,产品也会全球化。本来,公司的计划就是10年内收回投资。10年磨一剑,能做成的话,也是一种成就。

总结分析

其实,真正创业的企业,成功的只有5%,95%都是失败的。创业,考验的是人的各方面能力。做企业的,一定要不断调整心态。比如壹号农场,就是用德国工匠精神,做一个小而美、小而专、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出类拔萃的品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