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一过,入冬后的黑龙江天寒地冻,许多农民们呆在家里不愿出门,当地把这种习惯叫“猫冬”。

85后海归博士周忠诚4年前返乡,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守着沃土,却有好几个月闲着,太浪费(时间)。”

周忠诚是土生土长的佳木斯同江人,在俄罗斯读书时心系家乡发展,怎么能让农民们一年四季都有收成,他琢磨了很久。

回国后他和哈工大科研人员组建了一个团队,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调研,结合自动化、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了一个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接机器能自动调节室温、施肥浇灌的智能培育系统,让地里的大棚一年四季都适合种东西。

2018年,5栋采用这种技术的智能温室大棚在同江市乐业镇建成,也是当地扶贫项目之一。8米高的大棚里种上了6层草莓,品种从香蕉草莓到圣诞红多达9类,有的在市面上极少见。

大棚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传感器,一共400多个,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光照、温度、湿度等信息,并传输到10几台不同功能的机器上,机器根据设定的种植参数,不需人工,直接进行精准操作。

“还可以用未来的信息指导今天的操作。”周忠诚介绍了研发系统的一个特点是能够根据获取的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判断当天对植物的滴灌比重,“如果一周后雨大,浇水就少一点,否则会浇过了头。”智能化种植比起传统在大地里种植草莓,能节省很多人力。

周忠诚希望借助这些技术改变传统粗旷的农业种植模式,提高精细化种植程度。如今,陆续有20多个农户来到这里打工,摘摘老叶、打扫卫生,不用下地就多了一份收入。

“希望以后这种智能化系统能用在农民的院前屋后,更便于普通农户们在自己家的地里用。”周忠诚觉得,自己的幸福感、成就感是和这片土地连在一起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能辐射更多的人走向小康。

在家乡创业数年,周忠诚能接触到的年轻人远不及中老年人,更别提掌握核心技术的年轻人,“未来我们要发展壮大,还是需要更多专业化的人才。”和许多东北人一样,他心里也有一个问号,这片黑土地到底如何能吸引有技术的年轻人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