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

追梦赤子心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在浙江省杭州市孩儿巷,爱国诗人陆游写下《临安春雨初霁》。八百多年后,这条古老的巷弄里,又走出一位满是家国情怀的赤子——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

又是一个江南雨初霁时分,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我们见到了潘云鹤。他笑起来很温暖,眼里含着睿智的平和,说话略带杭州口音。

“欢迎你们来浙大”,无疑,这里让他自如也眷恋。他是浙大的老校长,也是老学长。1978年,他报考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成为中国第一批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

提起这段过往,潘云鹤感慨良多,“我那时候就想着把国家的科技搞上去”。放下小有成就的工作,他敏锐地意识到新学科的无限前景。当时,发达国家的人工智能研究已经起步10多年,他在导师何志均先生的带领下,不甘落后,奋力追赶。

1979年,潘云鹤将自己在美术、建筑、计算机等多学科上的积累成功融合,研制出“智能模拟彩色平面美术图案创作系统”。诺贝尔奖和图灵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此评价:“这是我见过的最激动人心的美术程序。”

荣誉和赞扬纷至沓来,潘云鹤无暇陶醉。那是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时代,他留学海外,深入尖端研究。国外虽好,但他从来没想着呆下去,“江南忆,最忆是杭州”。他的任务是学成报国,“让中国科技强大起来”。

回国后,他历任浙大计算机系主任、副校长、校长,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等。个人奋斗,家国成长,本来就是休戚与共。

40多年,他把自己献给了中国科技事业。如今,那个“蹒跚”求学的少年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2.0之父”。而他,依旧谦逊严谨。为做好采访,他整理思路、查阅资料、精心准备,一张A3纸正反面写得满满的。

“如果说在人工智能1.0时代,中国基本上是‘跟跑’的;那么在2.0时代,中国在某些领域已处于‘并跑’和‘领跑’地位。”2015年,潘云鹤等院士提出人工智能2.0的重大课题。和1.0概念相比,它的最显著特征就是目标从“让计算机变得更聪明”转变到“让系统变得更聪明”。2017年,中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吹响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的号角。

前跑,就是“无人区”。在潘云鹤看来,中国要打破过去的迷信,一只眼睛盯着全球热点问题,一只眼睛盯着依据中国特殊国情、优势和需要提取问题。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更多的系统应用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他带领团队研究中国智能城市建设自己的路,既着眼城市管理,也服务经济民生。

他在工业设计三大构成之外创造性地提出“文化构成设计”,探索中华文化元素在设计上的运用。

他说,“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园的关键时刻,勇闯该领域的无人区,就能够抢占发展先机,实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2019年,他首次系统地提出“视觉知识”概念,这将是人工智能2.0取得突破的重要方向之一;2020年,他关注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不足、启示,以及在化危为机中的作用……

74岁的潘云鹤,志在千里。一往无前,继续跑,带着赤子的骄傲。(沈东方)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