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海报

一位看上去有些邋遢的老人匆匆赶到幼儿园,手里拿着三把伞,没人知道他来干嘛,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镜头对准了他的双眸,可这对眼睛里似乎只有无尽的虚空。这就是电影《漫长的告别》的开场。

很快我们知道,这位老人就是电影的主人公,曾经是中学校长,在妻子眼中“头脑聪明”的东升平。但不幸的是,他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渐渐地,他分不清两个女儿的名字,搞不清自己正在参加好友的葬礼,连自己的家也找不到了。日本老牌演员山崎努消瘦的脸庞上,满满的都是戏。

《漫长的告别》剧照,山崎努饰演东升平

记忆和情感慢慢飘远,对升平一家人来说,这就是一场和亲人间“漫长的告别”。

按照常规套路,此类电影走的总是温情+煽情路线——强调下家人之间不离不弃的感人亲情,突出下逆境下人类永不放弃希望的可贵精神。

但本片还是很有导演中野量太留下的个人印记,如果有观众看过他上一部作品《滚烫的爱》,就不难get到他的风格:不相信童话,更相信生活;不滥用情感,更善于克制。用尽可能自然主义的镜头语言去描绘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的风浪,就是导演的style。

所以,东升平的两个女儿,就像极了我们的身边人。你以为你有实现理想的满腔热情,就一定能迎来生活的转机和命运的垂青。可事实上,小女儿芙美拼尽了全力,也没有能实现开一家餐厅的小小梦想。她包下了餐车,想出了菜色,甚至一度找到了新的爱情,可到头来还是败给了生活。

你以为你的身边有事业有成的丈夫,有活泼可爱的儿子,就能获得美满的婚姻和幸福的生活。可事实上,大女儿麻里的丈夫专心于自己的研究,根本不关心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社交困难的妻子的感受。而儿子逃学、早恋,拒绝和母亲进行沟通。华丽的外壳下,是麻里伤痕累累的心灵。

《漫长的告别》剧照

尽管如此,两位柔弱的女性再加上母亲曜子,依然撑起照顾父亲的责任。她们的轨迹和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同构的:虽然她们都很努力,但前方的生活没有什么反转,没有什么奇迹,更不会有什么“霸道总裁”来做救世主。所以,父亲最终没能战胜疾病,芙美和麻里的生活也没有真正改变。

既然如此,这场“漫长的告别”还有什么意义可言?虽然我们无法对抗命运,但同样在生活中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印迹。当故事再次回到开头的那一幕,我们才明白,升平虽然已经失去了记忆,却还在潜意识里想为家人送伞。

《漫长的告别》剧照

不仅如此,看似痴痴呆呆的升平突然在火车上严肃地对妻子说,要带她回家见父母;在一堆书中找出了一本字典,郑重其事地交给了芙美;认不得外孙的面孔,却极为投入地和他玩起了汉字的游戏……“漫长的告别”里留下的,终究是亲人之间的爱和羁绊。

本片从头到底没有刻意催泪,而是用冷静的眼光审视升平生命中的最后七年。这样的态度当然是有意味的——对人生的认识,终究要靠每个人自己来感悟。所谓“感动”“温情”都是人类主动赋予生命的标签。在没有可能挽回记忆后,“漫长的告别”的意义,只能由我们自己去创造。

《漫长的告别》剧照

不过,比升平一家的深厚亲情更让我感慨的倒是日本社会对失智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电影里,升平在一家康复机构里学习认识汉字,和其他患者一起唱歌,这些训练看上去不起眼,实际可以对延缓老人智力的衰退起到不小的作用。训练师的耐心和专业也让观众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老人还有机构班车负责接送,还有工作人员单对单全程陪同,可以看到在这整个过程中升平的家人并没有出场。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本片对升平一家人的生活有所“美化”。照顾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绝对不只有那些温馨和暖心的片段。有意无意间,导演似乎没有把这个家庭遇到的更多困难表现出来。

联想到中国老人,更令我心头一紧。从本片来看,作为前中学校长的升平,社会地位应该不低。大女儿麻里和丈夫移民美国,后者更是事业有成,在医疗方面应该不存在“缺钱”的问题。何况,有两个女儿还有一位全职太太拼尽全力,总的来说,患病的升平还是得到了很好的照料。

《漫长的告别》剧照

但是,中国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恐怕先要面对独生子女带来的难题。谁来照顾老人?在工作繁忙,分身乏术的情况下,该怎么处理?请护工还是送护理机构?收入水平也是个大问题。一想到自己,更觉得后背发凉——如果自己真的打了一辈子光棍,又不幸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我的人生结局又会是怎样?

总之,绝不可能和升平老人一样,充满“诗意”和爱。都说社会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自由,这是不假,但又有些实际的生活问题似乎怎么也躲不开。社会能不能让老人(不只是那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生命暮期得到起码的尊严,能不能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这大概才是被本片感动之余更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