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还表彰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含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集体。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孙殿军、于凯江、赵长久、赵鸣雁、孟庆威、孙磊等6名会员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孙殿军:男,汉族,1962年4月出生,1985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研究员,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地病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分会常务副会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经常深入全国地方病重病区,建立了全国地方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为国家实施精准防治地方病、助力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曾获第八届中华人口奖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黑龙江省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专家组组长,带头深入疫情严重的牡丹江、绥化等地市,科学指导全省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出台多个相关文件和方案,组织专家收集国外疫情流行数据资料,形成每日国际及韩日俄新冠肺炎疫情报告,为黑龙江省疫情防控和指导输入性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

于凯江: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分会副会长。投身医疗卫生事业30余年,多次参与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曾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自黑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奋战在最前线。作为哈医大一院院长,快速响应精准施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输送精英医护援助湖北。将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改建为黑龙江省新冠肺炎省级重症救治中心,集中收治省内重症患者。作为黑龙江省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创新性地将重症危重症患者细化分层管理,给予精准个体化治疗,为降低黑龙江省的新冠肺炎病亡率作出了贡献。

赵长久: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1985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分会理事。作为哈医大一院党委书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主体责任“第一责任人”作用,坚守筑牢抗疫阵地。组建160人的哈医大一院援鄂医疗队伍,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区。深入一线指导救治,研讨制定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联合查房制度、MDT会诊制度等,带领队员历经50天日夜奋战,成功救治110名危重症患者,创造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的骄人战绩。

赵鸣雁:女,汉族,1970年9月出生,1995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分会会员。常年奋战在国内和省内应急公共卫生工作第一线,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抗击甲流、伊春空难等抢救治疗等工作,曾获国家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优秀医务工作者、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龙江名医等荣誉称号。作为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ICU负责人、医疗救助专家组副组长,将重症危重症患者细化分层管理,给予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有效降低了患者死亡率,挽救了60余名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先后支援绥化、牡丹江等地疫情防控工作,在全省抗击疫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国家援助俄罗斯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赴俄开展救助指导工作,获得俄方高度评价与赞赏。

孟庆威:男,汉族,1975年5月出生,2006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分会会员。曾获黑龙江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前线临时党支部书记,身先士卒进入隔离病区,克服了环境陌生、危重患者集中、语言交流困难、信息收集困难等问题,带领全体队员在武汉协和西院艰苦奋战65天,所在病区共完成103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并且保持全体队员零感染。在抗击疫情的同时,还积极参加“黑龙江省严寒地区大空间建筑用于应急(医疗)隔离设施设计导则”的研讨和撰写工作,为全省应对大规模传染病献计献策。

孙磊:男,汉族,1983年3月出生,2009年8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哈尔滨市欧美同学会会员。曾获2017年度哈尔滨卫生系统优秀青年岗位能手、2018年度“青春创想季”青年工匠、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2020年作为黑龙江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参加抗疫救治临床一线工作,并获得湖北省、孝感市和汉川市多项荣誉奖励。多年来,孙磊始终坚守在临床急危重症救治的一线工作岗位上,为了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数年如一日地以院为家坚守在重患床旁,带领科室同事专研业务,开展新技术,填补院内重症多项业务空白,不仅提高了团队的业务水平还降低了患者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