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寒冬,湖北武汉新冠疫情初见端倪。2020年2月中旬,我国疫情形势严峻,疫情中心——武汉的疫情阻击战进入攻坚时期,危重症病人井喷式增加,大量患者需要气管插管辅助通气进行抢救。对于一线医务工作者来说,气管插管属于高危操作。新冠肺炎患者携带的病毒在肺部和呼吸道积存量最大,当患者的口腔、气管开放的瞬间,病毒会随呼吸喷涌而出,弥漫在医生的面部和全身周围,被感染风险极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成立“插管突击队”,我作为队长,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和死神赛跑挽救患者的生命。50多天对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我们无畏生死始终坚守在最前线,完成了170多例的插管急救任务。

“插管突击队”20分钟集结,生怕被落下

2月12日,我接到医院紧急通知,要求由麻醉科成立麻醉重症急救插管团队前往协和西院支援。作为科室主任,我肯定要去,但是谁愿意跟着,考虑到工作风险极高,我在科室采取自愿报名。最开始我还担心人数不够,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消息发出去短短20分钟,10名成员报名完成,后续还有不少人报名。

当天13:40动员,14:00点兵,16:00行李打包,20:00入驻准备。20:00~22:30所有女战友剪断长发。10人组成的“插管突击队”,次日8:00进场,迅速投身于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中。

120秒生死时速,快,越快越好

“插管突击队”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个个高强度又意想不到的挑战在等待我们。协和西院当时作为武汉市几大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危重症病人很多,16层800个床位几乎全部用来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医院的插管需求出现井喷。队员们甚至没来得及熟悉环境,就被各个病区的医生拉入战场。一个小时内就收到十几位患者插管预约,往往这边还没做完,那边就在预约。我们所有人都在超负荷工作,常常有今天上夜班,明天上白班,连轴转的时候,尽管很辛苦,但无人退缩。

“插管突击队”是新冠肺炎治疗中特殊的团队,一旦我们出场,意味着患者病情已非常严重,患者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呼吸衰竭、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救治难度也更大。

急救插管通常非常紧急,经常是在半夜、凌晨进行抢救,需要麻醉医生随时保持警醒、迅速反应,给药、给氧、插管,甚至心脏复苏、做电除颤等一系列工作都要争分夺秒完成,真的是与死神赛跑。

插管前我们会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一旦给予麻醉诱导药(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之后,从病人呼吸停止到插管结束,必须在两分钟内结束,给药之后药物(这里指“肌松药”)起效通常是60至90秒,这段时间患者的自主呼吸逐渐减弱,完全是靠消耗患者体内血液中氧气的储备来供氧,但是危重患者自身血氧储备非常差,麻醉医生必须加快动作以确保病人的安全。真实的插管速度甚至要缩短到30秒内,多抢回一秒钟就意味着病人多一分生的希望。

专业娴熟的操作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是在保护医生自身的安全。暴露的时间越短对于医生来说就越安全,危险人人都知道,但是这些重症患者不是一个个病例数字,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有家人有朋友,和生命的贵重比起来,这些危险都不算什么。

团队里的青年麻醉医师凌肯在战“疫”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次抢救经历:“当时病人的血氧饱和度仅有60%,意识已经消失,血压也测不出,心率呈现凶险的室性心动过速”,十万火急之下,“麻醉医生迅速给药、给氧、插管,心跳一度停止,便立即做心脏复苏、给肾上腺素、做电除颤。”一系列紧张的操作后,这位病人情况稳定下来,血氧饱和度慢慢回升。“病人一只脚进了鬼门关,被我们生生拽回来了。”

每一次插管成功,就给一位患者增加一线生机,就给一个家庭带来一份亲人平安的希望。我们以生命护佑生命,势必战胜病毒!

“我不想当英雄”——3级防护标准,从难受到习惯

进行气管插管时,医生与患者开放的呼吸道的距离最近时以厘米计,患者呼出的气体含有大量病毒。要是不慎病人咳出痰液,危险就更高。

既要全力救治患者,也要保护好医生安全。虽然风险很大,我们大家也很积极,但是我们不想没有科学的精神去做一些无谓的牺牲,我不想当英雄,我想我们大家当一个非常优秀、负责任、合格的麻醉医生和医务工作者,这就够了。我们“插管突击队”工作强度高、流程多,若要实现天衣无缝的操作,既需要有操作娴熟的医生、默契配合的团队,也离不开科学规范的流程。防护设备、人员分工、流程衔接、工作排班、后勤保障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序、顺畅,只有规范流程才能把团队战斗力调动起来,也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大家的安全。

抢救危重病人风险很高,相对的防护等级也是最高的3级。除穿戴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N95口罩、两层手套、两层脚套外,还要戴正压防护头套或一次性全面型防护头套。此外,头套还带有新风过滤系统,一套装备下来,足足有六层,尽管在旁人的帮助下,也需要半个小时才能穿完。保障安全的同时,燥热也在所难免,护目镜起雾,头套风机发出巨大噪音,只要稍微动一动,就很容易出汗,为了在进病房前保存体力,我们在进病房前能不动就不动。

由于当时疫情严重物资极度匮乏,为了节约防护服,也为了多救治几位病人,每次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多待上一段时间,往往是上午10点钟进去,下午5点钟才出来吃午饭。而且期间不能喝水,不能上卫生间。时间长了,护目镜上都是汗水。

突击队长的铁骨柔情

危险是肯定的,但是面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医务人员必须站出来。其实最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对我来说,同事和其家人的支持是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带着他们出来,就得把他们平平安安地带回去。

除了救援工作,我还要安排队员的住宿、饮食、休息。当时队内两位医生突然出现身体不适,咳嗽,我一晚上都没有睡好,赶紧给他们联系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显示没事,我才终于松了一口气。我后来找她们谈话,问需不需要让她们去休息,但是她们都拒绝了。在这个队伍当中,大部分的医生都是八零后和九零后。面对超强的工作负荷,没有人喊累,没有人退缩。以前很多人觉得年轻人怕吃苦,这一次我发现他们精力旺盛、敢于拼搏,也非常聪明。

在武汉协和医院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不断传来。看着危重症患者转出病房,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这种赢了死神的感觉很不错。

(陈向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学研究所副所长、麻醉科主任、协和医院“插管突击队”队长。日本札幌医科大学麻醉学博士,美国弗吉利亚大学麻醉药理博士后、访问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