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蔓延开来,全国各地区、各领域紧急动员,全民上阵,同时间赛跑、与毒魔较量,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斗争当中。多年来,我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承担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同声传译工作。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疫情面前,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我带领团队率先完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钟南山作序)的翻译工作,在美国亚马逊网全球首发,上架不到10天售出6万余册,占据最畅销书单榜首,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中国抗“疫”方案。

这项工作受到我国驻外机构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中国翻译协会、新华社、学习强国、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齐鲁晚报等国内外100多家媒体纷纷进行报道。

主动请缨,协调发起翻译工作

疫情暴发之初,湖北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紧急策划编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该书由钟南山院士作序,属国内首发。电子版一经推出便成为“网红读物”,点击率超过5000万次,获央视新闻联播“点赞”。

机缘巧合,我在参与抗疫相关翻译工作时,接触到该书的主编团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的翻译工作势在必行!”这是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做出的判断。作为疫情出现较早的国家,中国在治疗与预防等方面的处置措施对世界各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有责任主动将这项翻译工作承担下来”,在了解到编者团队的合作意向后,我迅速组建了专家翻译团队,大家主动放弃稿酬、放弃休假,立即着手开展翻译工作。

反复打磨,把好“质量关”

——“昨天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新冠病毒命名为‘SARS-CoV-2’,我们此前采用的是WTO的名称——‘2019-nCoV’,现在选择哪一个比较好?”

——“国际病毒委员会(ICTV)的这个命名,对大众来说,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解,应该注意避免。”

这是我和专家团队在微信工作群中的聊天记录。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针对该病毒的命名,国内和国际组织给出了不同的英文命名,我们广泛收集国际、国内医疗机构权威信息,同原书编者们反复讨论了十几遍,作了多次修改,交稿前才最后确定名称。

这些改动,貌似不起眼,实则是大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形象和国际话语权。在翻译过程中,我和团队成员不断斟酌,努力把控语境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关系,从严从实向境外读者客观呈现中国防疫策略、措施。

虽然改动会给翻译工作增加巨大的工作量,但类似讨论仍在继续。小到词汇的选择使用,大到疫情最新进展的录入,在科学事实面前,容不得半点马虎!只要有不同看法,翻译团队就会进行集体讨论。

此外,由于中英文化存在差异,中文语境下合情合理、没有理解障碍的表达,在英文读者看来却可能不可思议或无法理解。书中有80多处内容在英语语境下很难找到对等的表达,我和团队成员反复调整译文,做到既保留中文特色又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如,“不要吃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和生鲜食品,比如在路边售卖的肉食,不要为了尝而冒险。”路边售卖的肉食是生食还是熟食?尝鲜指的是什么鲜味?英汉两种语境下此类表达差异较大,有些饮食习惯直译会给英文读者造成困惑。我们团队结合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经过反复推敲、讨论、修改,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尽力保证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上的一致性。

美国出版商SkyHorsePublishingInco.对译文质量极为赞赏,只字未改,收到译稿后随即上架发售。该书英文版上市不到10天,已收到来自俄罗斯、西班牙、德国、希腊、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北等国家和地区近20家出版机构的合作意向。

201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朱珊(右)作为时政评论嘉宾参加央视英语频道访谈节目现场直播。

夜以继日,与疫情展开“赛跑”

时间紧、任务急,整个翻译过程历时近一个月,我和团队的专家学者放弃稿酬、放弃休假,夜以继日工作。2020年1月底中文书稿出版,当时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全国蔓延,翻译工作随即展开。2020年2月底翻译工作接近尾声,这时疫情在全球蔓延,手册的海外出版和发行向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预防和治疗方案,该书是中国的新冠肺炎预防手册首次在国际上发行传播。

随着寒假的结束,各高校纷纷开启了网络授课的准备工作。作为高校一线教师,我身上多了一份教学压力。一方面不能耽误学校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要保证翻译工作顺利完成。这段时间,生活像是被“按了快进键”,经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甚至通宵加班。学校十分支持这项工作,学院领导也多次关心询问翻译进度,鼓励我克服困难,以实际行动抗击疫情。

防疫手册不同版本的封面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相较于与毒魔抗争的患者、挺身支援前线的逆行者,我希望用笔尖上的较量赢得抗疫的胜利,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精进不休,多年努力造就象寄译鞮

十多年来,我在医学语言服务的道路上务实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2008~2019年我为世界卫生组织大会、APEC、G20峰会、上合峰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各类大型国际会议提供同声传译400余场次;2013年以来,我承担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常规同声传译工作;2015年,出版发行了国内第一部医学翻译教材《医学口译》(外研社);2019年,在我和业内同仁的共同倡导下,中国医学语言服务研究中心在广州成立,旨在为医学翻译研究和人才培养竿头日进。

同时,我还被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聘为“光明中医科普工程专家”,充分利用自身的语言优势致力于中医药国际化推广工作。

不懈的努力得到业界和同行的一致认可,我被聘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国际部副主任(兼)、山东省翻译协会专家委员、青岛市高级专家协会会员、青岛市高级翻译人才库专家成员,2018年获评青岛市西海岸优秀青年人才。

早在最初接受工作的时候,我和我的团队就做好了准备:要以十分的热情、百分的投入,自觉自愿不计报酬,保质保量完成翻译任务。疫情面前,以过硬的专业素养为对外宣传贡献力量,这是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团结一致、齐心抗“疫”的声音!(朱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校欧美同学会理事。国际医学口译协会会员,山东省翻译协会专家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