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走出这一轮大国博弈周期之前,联盟化将取代全球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小趋势,分裂和冲突难以避免。

吴桐

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日前与澳大利亚贸易、旅游和投资部长西蒙·伯明翰举行视频会议,以电子方式签署两国数字经济协议。此前的6月份,新加坡还先后与智利和新西兰签署了数字经济协议。

如今,全球各主要经济体普遍把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数字经济也被视为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数字经济也面临着共同的天花板,其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数字经济“天花板”

2016年举行的G20杭州峰会给数字经济下了一个全球接受度较高的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物联网作为重要载体、以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自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以来,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在全球抗疫的过程中,以其非接触性的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

全球数字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共同的天花板。

第一,现有数字平台“流量为王”的模式具有强烈的短视效应,资源浪费严重,盈利模式单一,变现成本越来越高。在数字平台中,不管是以脸书为代表的上市公司的营收,还是以滴滴为代表的非上市公司的估值都严重依赖流量。

第二,数字经济最核心的要素是数据,但当前数据无法确权、定价和交易,数据产生的价值无法给予要素提供者,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任重道远。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如何进行数字经济深化发展进行了艰难探索和宝贵尝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8年5月正式施行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该条例生效后,对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将更加透明和具有可操作性。

但事实上,仅对隐私进行司法保护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建立个人信息的产权体系以及相应的信息市场。在现有的数据市场架构下,即使将数据的初始产权赋予消费者,消费者的福利也无法改善。这是因为在数据无法定价和交易的情况下,数字平台可以以一个极低的价格使得消费者出售数据。事实上,这一价格远低于市场公允价格。

2019年6月,由20余个全球一线数字企业组成的“天秤币”(Libra)协会发布了全球稳定币“天秤币”的白皮书,旨在将一篮子银行存款和短期国债作为储备资产,在区块链上实现低波动、低通胀、可在全球通用的数字货币。

2020年4月,“天秤币”协会发布了白皮书2.0,做出将提供基于单一法币抵押的稳定币、放弃联盟链向公有链系统的过渡计划等修正。事实上,“天秤币”还有一层隐形含义,即通过“天秤币”代币直接买断用户的数据使用权,从而规避相关的监管问题。

相比欧盟和“天秤币”协会的做法,中国采取了更为全面的措施。

2019年11月5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央层面首次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

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出台,其中数据要素市场化是这次最大的增量突破。

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出,新基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亟需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数字经济大国变为数字经济强国的坚定决心。目前而言,区块链是最有希望实现数据确权、定价、交易的数字技术之一。

“联盟化”小趋势

根据海外互联网数据统计与发布公司斯塔蒂斯塔调查公司(Statista)的数据,在2019年全球数字产业排名中,中国以25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高居第一,美国以19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列第二位,英国、日本、德国、韩国和法国的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分别为3.2万亿美元、3.1万亿美元、2.5万亿美元、2.1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

2018年,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预言:“未来十年内,世界上将产生两套截然不同的互联网:一个由美国领导,另一个由中国领导。”此外,以英日欧为代表的“第三极”已经作壁上观,日后一旦与中美其中一方互认,将形成事实意义上最大的数字经济共同体,而另一方则较为被动。

在走出这一轮大国博弈周期之前,联盟化将取代全球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小趋势,分裂和冲突难以避免。在数字经济联盟内,可实现数据跨境自由流动,这将带来商品、服务、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联盟化,非联盟内的数字企业开展业务运营将在强监管、强治理区域内付出极高的成本,并面临巨大的合规风险。

当前从数据总量上看,中国数据量约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8%,与人口占比基本吻合。到2025年,中国数据量将占全球数据总量的约28%,彼时美国比重不到20%,中国届时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实现数据红利是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当前,中国的数据处理能力还较弱,新基建本质上是中国数字经济的供给侧改革。与此同时,“数字一带一路”将通过“数字基建援外”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用上经过中国市场检验的5G、人工智能(AI)、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区块链基础设施,助力该国发展自己的数字经济应用生态,共同打造人类数字经济共同体。

(作者系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联盟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区块链和数字经济领域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