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暴发以来,绝大部分体育项目因其户外性、团队性、聚集性(指体育赛事会聚拢大量体育迷和工作人员)、空间需要性(指大型体育比赛需要大的比赛空间)等特点,戛然而止。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如东京奥运会、欧洲杯足球赛、美洲杯足球赛,纷纷延后举办。其他重大的周期性年度/季度赛事,除了NFL(美式橄榄球职业大联盟)已经结束外,例如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F1级方程式赛车、足球五大联赛、网球四大满贯赛事等纷纷停办。对全球体育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笔者试图通过数据的呈现和事件的支撑,浅谈疫情对体育产生的影响和背后原因,并对未来的体育运动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经济价值降低、影响力受损

谈到疫情对体育领域的影响,首当其冲便是其“造钱”能力。目前,成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条,形成完整闭环。世界上虽有90%以上的体育联盟为非商业联盟,但是因为疫情导致的正常运营难以开展,进而产生的损失不可计数。

疫情带给全球体育领域的另一个重大打击就是体育运动本身的吸引力下降。吸引力可以被划分为两个维度:线上的观感,线下的参与感。据统计,在全球所有体育球迷中,将近40%是通过参与这项运动本身给参与者本人带来了快感,从而吸引其持续关注该运动,另有近四分之一是通过观看该领域的知名体育明星的表演,从而喜欢并持续关注该运动。线上观感和线下参与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对该体育项目的持久黏性。

而目前,重大体育赛事受疫情影响被迫取消或终止,直接将线上的观赛体验降至为零。基础设施的停建,室内外体育场馆的封闭,也将大幅度冲击线下的参与感。据知名平台于2016年提供的另一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体育观众群体的“忠诚度”,仅有14.5%为忠实观众,长期跟踪关注某项体育赛事的受众群体不到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二非“忠诚度”较高的体育受众群体,会更少甚至不再关注/参与体育项目;而“忠诚度”相对较高的青少年群体,也会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到其他事项之中,从而形成体育运动本身受疫情的冲击而影响力下降的事实。

群众基础和高水平运动员的“二分性”

本文中所指的“二分性”,具体而言,是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群众基础将被进一步壮大,呈向好趋势;高水平运动员整体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呈向坏趋势,由此带来的“二分性”。前者较好理解,因为疫情影响,人们将意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将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条件,选择适合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增强自身身体免疫力。体育项目群体基础数,一般情况下很难发生较大改变(喜欢运动的人会长此以往地热爱,而不喜欢运动的人则不会因为周围群体的改变而改变);体育项目群体基础数的提高,往往是通过重大事件的促成。一个国家体育项目参与人数的多寡,与这个国家该项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成就密不可分,而在我国,受疫情因素的影响,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群众基础的壮大,与高水平运动员整体数量和质量下降的趋势,将形成尤为特殊的“二分性”。

竞技体育将出现“黄金时期”

可以想见,在疫情过后,竞技体育各项目将快速走出低谷,大型赛事将恢复进行。所以,高水平运动员将大幅涌现,各类别体育项目都将出现一段发展的“黄金时期”。

受疫情影响,2020年重大比赛推迟举办,将形成未来3~5年内大型比赛密集举办的模式。以田径为例,2020年日本东京奥运会推迟到2021年举行,2021年美国俄亥俄冈田径世锦赛推迟到2022年举行,目前来看,2023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田径世锦赛和2024年法国巴黎奥运会,以及2025年田径世锦赛都将按时举行。这也就意味着,2021年—2025年这5年间,每年将拥有一次田径领域的世界级重大赛事。再看足球运动,2020年欧洲杯/美洲杯推迟到2021年举行,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2023年联合会杯、2024年欧洲杯/美洲杯如约而至。2021年—2024年这4年间,每年将拥有一次足球领域的世界级重大赛事。其他运动亦然。或按照原计划进行(例如一年一度的乒乓球世界杯),或出现世界大赛“扎堆”举办的现象。由此可见,在运动员的巅峰期被无形缩短,高水平运动员巅峰期重合,各单项竞争加剧的同时,大型赛事在未来接二连三地举办,竞技体育或将出现又一个“黄金时期”。

从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来看,每10~15年会出现一次黄金周期。仍以世界第一大项,最体现运动员原始天赋的田径项目为例。田赛与径赛形成周期性交替刷新的规律,以每15~20年为一个周期,田赛的上一个黄金时期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按照上述的发展规律判断,人类有可能在这个10年周期内刷新田赛的世界纪录,而事实正在向笔者的判断方向靠拢。卡塔尔名将巴尔希姆已经可以在跳高领域跳出2.43米,与索托马约尔已尘封27年的世界纪录仅有2厘米的距离。杜普兰蒂斯已经在今年的国际田联巡回赛中以6.15米的成绩创造了新的撑竿跳高世界纪录。因疫情造成的世界级重大比赛的推迟举办,结合运动员自身运动寿命和巅峰期的自然规律,以及运动成绩周期性刷新的过往经验,我们有理由预测:竞技体育或将因疫情的不可抗力因素而加速“黄金时期”的到来。

重塑对体育的认知

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发生改变甚至重塑,或许将成为疫情带给我们的又一次机遇。从大众休闲体育的角度来看,人们显然开始重视体育锻炼,更加认为每天有规律地锻炼,或维持一定量的运动强度,将对个人保持身体健康产生巨大帮助。加之疫情结束之后各项体育赛事恢复正常举办,人们或能在第二次“全民健身,万众体育”的基础上,重拾一定的对体育的线上观感和线下参与感,大众对体育的认知,可能从过往的休闲娱乐项目之一,变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体育本身的特性,将会进一步促成新的认知。实践数据表明:一周跑步5次,每次跑步时长在15分钟以上的人,大脑中分泌的多巴胺(带来兴奋的感觉)比不运动的人多出50%~70%,有助于保持欢乐,调节负面情绪,提高生活的愉悦度。体育锻炼或有可能与合理膳食、规律作息等共同成为人们保持work-life balance(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催化剂”。

从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在一定程度上破除竞技体育唯“成王败寇”论的错误认知。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虽然竞技体育终究要分出胜败和强弱高下,然而,有些依靠主观判断打分的项目,如体操、艺术体操、武术、花样滑冰等,虽然高水平运动员呈现出的比赛内容和比赛质量都远较于一般运动员出色,但是倘若两位旗鼓相当的运动员各有千秋、平分秋色,那么在毫厘之间的胜负就更多地依靠裁判的裁决。这也就让观感类的体育比赛被划分为“艺术派”和“难度派”,艺术派着力于流畅的表现手法和舒展的技术动作,力求呈现给观众运动本身的美感。“难度派”着力于在短时间内输出尽可能多的高难度动作,虽然比赛内容可能被切割得相对零碎,但是依据现有规则,可以拿到更高的分数。

公平、公正,从不应该只出现在赛场之上,世人的评价同样更加客观而真实。这是我们重塑对体育的认知关键的一步。

构建体育运动技能等级标准

目前,我国国民对体育的认知尚存在一定偏差。如大多数父母不愿意送孩子从事体育专业,体育运动员在社会上的受尊重程度不足,运动员一旦在比赛中没能取得好成绩,就会面临的重大舆论压力等等。说到底,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人们对优秀运动员的定义标准不同,换言之,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看待眼光褒贬不一,对何为高水平运动标准的看法天差地别。

笔者在2015年对大中小学生收集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道问题:普通人正常情况下100米大概跑多少秒?结果显示尚有近10%的学生回答不到6秒。常识性的体育问题,询问学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尚有小部分人回答错误。由此可想而知我国国民对体育运动标准了解之浅薄,因此,构建一套体育运动技能等级标准势在必行。此举将全方位地统一不同年龄段,从事不同项目,取得不同成绩,以及随之划分的不同等级。例如:中学一年级男子50米跑,北京地区的优秀标准为7.8秒,到了天津则为8.0秒,到了其他地方可能又有不同。倘若统一为一套标准,那么学生本人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在某项目上可以达到的水平,达到不仅自身心中有数,而且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深修,挖掘潜力,各尽所长。

中国体育近20年以来的集中矛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什么每年的体育专项投入并不少,产出(结果)却在原地踏步?二是自1987年就在推广“体教结合”,为何时至今日硕果寥寥无几,“体教分离”仍然是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常态?原因在于忽视了青少年人才培养梯队的打造。

体育技能等级标准的构建,有助于挖掘体育人才的潜力价值;而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梯队的搭建,不仅可以大量向国家输入优秀体育人才,成才量和成才率随之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体育人才系统地、完整地接受专业体育训练。父母不愿意让孩子从事体育项目,不知道孩子可以取得多大的成就、可以在体育道路上走多远,是最为根本的内在因素。而人才培养梯队的搭建,有助于甄别优秀体育人才,并明晰如下几方面:孩子本人是否适合从事体育项目?接受了怎样的训练?可以达到怎样的水平?今后在社会上除了体育外还能干什么?谋求其他出路。唯有此举,才能让“体教结合”不至于沦为一句空话或笑谈。

因为疫情,全球体育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疫情过后,全球体育亦将在逐步恢复中,迎来数年难遇之大变局。人们或许借疫情因素,拥有了难得的思考机会和重新的感悟。在未来,我们有理由憧憬竞技体育“黄金时期”的到来和人们对体育领域的重新认知。反观中国,每一个体育人所能做到的,是为中国从“体育大国”变为“体育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道阻且长,任重道远!

(□北京大学体育部教授郝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