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原貌or复建辉煌?争议仍在持续

一直以来,围绕圆明园的有关讨论,专家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是“废墟派”,主张保持原貌、反映历史沧桑;另一方是“复建派”,认为圆明园应该通过复建重新展现盛时的辉煌。

就在“复建派”和“废墟派”的争论中,圆明园管理处一直在努力进行小心翼翼的探索。

万方安和俗称“万字房”,主体建筑俯瞰成“卍”字型,万方安和之名由此得来。古代的能工巧匠,把33间房子按“卍”字型建在水中,东西南北室室曲折相连,皇帝按四季的冷暖变化选择不同朝向的房屋居住。房屋被毁后,很久一段时间,万方安和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就像照片里显示的一样,破败不堪。

2014年,圆明园管理处对万方安和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让人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卍”字型基座,想象万方安和的盛日景象。

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三园中的长春园、绮春园的宫门进行了复建,而大宫门区域是当前圆明园三园中唯一尚未恢复正门功能的区域。复建大宫门也成了圆明园管理处长期以来的心愿。

然而真正要复建大宫门,却并非易事。由于大宫门附近的一亩园地区长期有居民生活,复建无法实现。2015年开始,北京市海淀区对该区域进行整体拆迁,但几年过去了,大宫门依旧没有复建的迹象。不过让圆明园管理处更为紧张和忧心的却不在此,因为相比之下,园内更多遗址的保护似乎更加迫在眉睫。

据统计,圆明园园内现在共有86处地面可见遗存,其中56处为建筑遗址、21处为叠石遗址,9处包括舍卫城在内的夯土遗址,而这86处可见遗存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经常性的保护,其中,就连人们熟知的大水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圆明园管理处既然有着强烈的愿望,紧急保护为什么会迟迟没有进展,甚至停滞不前呢?

解放初期,圆明园遗址由颐和园管理部门代管。1964年10月,海淀区成立专业绿化队,圆明园遗址交区绿化队管理。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自从成立至今,圆明园管理处就一直属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下属的一家事业单位,处级建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工作规划需要逐级上报、层层审批,这就意味着很多规划计划从上报到审批,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也可能经历更多的反复和波折。

即便某些工作规划得到上级批复,但在实施前还必须举行专家论证会。往往这个时候,“废墟派”和“复建派”很难达成一致。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几年前就曾专门撰写文章,呼吁更高层级的有关部门重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其列为一项国家级文化工程......

2020年10月18日,圆明园罹劫整整160年。为了给马首在圆明园内找到一个安全合适的“家”,同时,随着圆明园出土和回归的流散文物不断增多,圆明园管理处已经再次向有关部门提交了申请报告,希望能推进圆明园博物馆的兴建。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