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会长、安徽欧美同学会会长、长三角海创中心执行机构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作主旨演讲

“现在我们的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海归留学人员为国家做贡献。同时,海归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能够为国家做贡献,国家非常需要他们,他们也非常有机会在国内取得成功。所以希望大家都努力,来一起为国家做事。”10月21日下午,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会长、安徽欧美同学会会长、长三角海创中心执行机构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论坛上如是表示。

27岁入选“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29岁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41岁当选“最年轻院士”,42岁获得国际量子通信大奖……如今,50岁的潘建伟正带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物理科研团队,跻身国际前沿,创下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

回首20多年“量子路”,潘建伟一再提起的,是他的科学之爱和报国之情。

1996年,潘建伟来到量子力学的诞生地奥地利,进入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国际量子物理学大师塞林格教授带领下的科研小组里,潘建伟逐渐崭露头角,1997年以他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但成为国际一流学者并不是潘建伟梦想的全部。对于潘建伟而言,当年在欧洲留学时的一件小事,让他坚定了用科技创新,来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理想。

当时在他的宿舍楼下,有一家只有半间店面的小商店,平时主要卖卖青菜、马铃薯,但老板每年都能有5个星期去旅游度假。“相比之下国内在菜市场工作的人,没日没夜地干,挣的钱还不一定够用。”潘建伟说,就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科技和制造业,使最普通的民众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福利。

“先进的科技挣走了产品利润的大头,低端产品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潘建伟希望,运用量子科技为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服务。

2001年潘建伟回到祖国,在中国科大与同学一起组建量子信息实验室。

“回想自己,经历过许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科学发达。我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但国家尚未摆脱贫穷与落后,尚需当今与后世无私的有为青年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在中国科大量子工程中心一楼大厅的醒目位置,挂着“中国核物理的开拓者”赵忠尧先生的一段话。

“我们把赵忠尧先生的话放在这里,就是为了永远铭记他们的精神,记住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国家服务。”潘建伟说。

潘建伟认为,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一方面发挥想象力做原始创新,同时不能只满足于发发论文,有了可以转化的科研成果,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它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作用。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很爱科学,更深爱着祖国,这两者合二为一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我的使命。”潘建伟表示,量子科技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领域,必须将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科技创新最终还是要依靠优秀的人才来实现。在国家战略任务中强化目标导向、压实责任,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人民,这是科学家的“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