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汇聚400余名海内外人才的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珠海首度公布“十大英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汤涛,知名企业家董明珠等均榜上有名。

如此高规格的褒奖,不禁让人联想到1992年珠海推出的“百万重奖科技人才”。这一声平地惊雷,让珠海这座南海之滨的新兴城市名扬全国,也为珠海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项目,“孔雀东南飞”的故事至今为人称道。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珠海渐渐失去人才环境昔日的竞争力,曾纷涌而至的人才和企业陆续出走。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通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叠加,珠海提振起“二次创业”的雄心,再度拿出了凝聚天下英才的诚意。

站在经济特区建设40年的新起点上,奔向“十四五”,素有爱才、惜才传统的珠海,如何抓住机遇提升城市吸引力?如何打破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瓶颈?又能否再度让群贤毕至、引得“孔雀东南飞”?

●南方日报记者胡钰衎

栽好梧桐 珠海能否再引新“雷军”们

今年的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有些不同。除了珠澳人才创新创业挑战赛、“澳珠极点”科技创新合作峰会、博聚香山——百名博士珠海行、“澳珠极点”跨境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等活动之外,还首次推出“珠海十大英才”,以营造重贤爱才的人才氛围。

从顶尖科研院士、知名企业家,到优秀科学家、产业技能型人才……“珠海十大英才”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珠海为各领域优秀人才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最优服务、营造最佳环境的决心。

这让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珠海“百万重奖科技人才”之举。

1992年3月,基于改变薄弱经济基础和人才缺乏状况的需求,珠海在全国首开重奖科技人员先河,犹如向中国科技界投下一枚“重榜炸弹”。

当时的珠海,人才纷涌、群贤毕至。求伯君、雷军、史玉柱、董明珠等一批后来响当当的人物,正是在当时来到珠海,开启了南海之滨逐梦之路。

然而,随后的几十年,珠三角城市群崛起壮大,但珠海没有选择“三来一补”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集群没有形成规模,成为长期制约珠海进一步发展的短板。

发展中有曲折,不少人才来了又走,一批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因产业配套、经营成本、运输成本等多方面原因纷纷外迁。彼时,人才高地的优势,渐不如往昔。

时移世易,机遇再度垂青。如今,珠海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通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千载难逢的叠加机遇。当前,珠海正举全市之力积极探索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对海内外优秀人才再次求贤若渴。

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近年来,珠海连续高规格举办了一系列人才品牌活动。其中,作为吸引和集聚国际高端人才的展示窗口,珠海已经连续三年举办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交流大会。

2018年,珠海重磅推出“英才计划”,围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留学回国人才、博士和博士后等重点人才群体实施九大人才工程,陆续制定出台20多项配套办法,在人才培养、流动、评价、激励、安居保障等方面实现突破创新。

不久前,珠海再度出台新政,进一步放宽学历、年龄等人才引进及落户条件。

秉持对标“最优最好”的人才新政,珠海还能不能再吸引新一代的“雷军”“史玉柱”们?

难招难留 招才引才的短板在哪里

大力度引才的成效是看得见的。数据显示,自“珠海英才计划”人才政策推出以来,珠海的人才流入率走在了广东前列。

2019年,珠海市引进各类人才4.2万名,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省首位。今年1—10月,珠海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5万名,在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下同比逆势增长超过15%。

不过,就目前来看,增速的高企尚未能掩盖总量的短板。

以同为经济特区的深圳为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深圳高层次人才总数超过1.7万,留学回国人员超14万,全职院士50人,全市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

相较珠海,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约60万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150多个,留学回国人员9000余名。而珠海的常住人口到2019年方才突破200万人。

在市场主体层面,人才“难招、难留”,也成为不少珠海企业叫苦不迭的“老大难”问题。

亿智电子创始人兼CEO陈峰,在珠海集成电路行业打拼多年,创办了一家人工智能芯片企业。据他透露,人才问题曾一度成为创业初期的瓶颈,最终通过在北京设立分公司,才组建起基础人工智能算法团队。

同样投身半导体行业的李杰,公司研发中心去年落户横琴后,他依然把总部留在了深圳。“选择深圳的理由很简单,一是好招人,方便尽快扩充研发团队;二是航班多,方便应付随时可能的出差。”李杰毫不讳言。

“为什么说深圳比珠海有吸引力,除了就业机会丰富,发展机会也非常多,上升空间很大。”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磊看来,缺乏产业环境、公共服务配套水平不足、就业空间较小,正是珠海缺乏吸引力的关键原因。

“10所高校,可以说是珠海在教育领域的亮眼成绩。但是本地高校毕业生留珠就业的仅占三成。”王磊介绍,以他们的学院为例,毕业生一般首选“北上广深杭”,留在广东省内的话,除了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就业的比例也较高。

王磊认为,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愿意留在珠海的,如果珠海能有相应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的话。另外,珠海较高的房价从某种程度上也把年轻人才给“推”走了。

久久为功 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

打造人才高地绝非一日之功,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并不容易。

多名观察人士认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珠海要打赢人才争夺战,还需跳出具体人才工作本身,在全社会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健康可持续的人才发展生态。

“相对而言,珠海当前的人才政策相比此前更加完善,但在品牌知名度、竞争力上仍有待提升。”北理工珠海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院长叶龙森认为,放眼全国,从近年来兴起的城市“抢人大战”可以看出,各地对激励广聚英才、激发竞争活力的期冀很高。珠海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产业、交通、教育、医疗等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比如金融科技人才,往往更愿意前往金融市场更加成熟的地区发展。”叶龙森说,不能只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优秀人才更看重的是城市产业环境和公共服务资源配套。

此外,叶龙森还认为,珠海民营经济占比相对偏低,与广东民营经济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吻合。而民营经济是创造岗位的主要力量。“珠海应注重塑造公平的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为人才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叶龙森表示。

不少声音提到,由于环境的宜居,珠海此前吸引了不少“养老群体”,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并不高。观察人士认为,这样的刻板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的吸引形成了影响和制约。

“珠海一直给人的感觉是生活比较悠闲,适宜养老,我觉得应该要把这种印象给纠正过来。”中共珠海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教授殷旭东建议,要注重加强珠海的印象文化建设,“一个前沿现代的城市文化氛围,对于提升珠海对年轻一代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是至关重要的。”

“与北上广深相比,珠海在吸引人才、人口聚集方面最大的优势就是与澳门有良好的互动。”殷旭东认为,如何发挥好毗邻港澳的优势,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通过“澳珠极点”建设形成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是珠海应当思考的课题。

专家声音 珠海招才引智须避免“三大误区”

“珠海吸引人才要有新思维,需要以生意吸引人才,以安居乐业的氛围吸引人才。”在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看来,如今的珠海要大量吸引优秀人才聚集,须避免三大误区。

首先,不能仅通过高薪、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梁海明认为,有丰富的企业经营经验、管理经验或专业技术底子的高端人才,更多考虑的是政府和企业能不能提供足够大的舞台,能不能提供足够好的软环境,能不能给人才足够多的尊重和信任。

无论是国内外的高端科创人才,还是天使和风投基金专业人才,都是各地亟须争取的一群人,要吸引他们,凭借的不仅是珠海优厚的政策或待遇,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和商业机遇。

“对于国内外的天使和风投基金人员而言,哪里有生意,哪里能赚钱,就去哪里。对于高等科创人才而言,哪里有天使和风投基金人员聚集,他们就跟随去哪里发展,如果再加上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就更如同磁石般吸引着高端人才。”梁海明表示,因此,珠海吸引人才要有新思维,需要以生意吸引人才,以安居乐业的氛围吸引人才,而非仅仅以优厚政策吸引人才。

其次,珠海不应忽略本身已经具备一定业务能力和经验的人才。

梁海明认为,之所以重视这些人才,重点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技术能力,而是他们那颗渴望再往上一步、渴望做出成绩的心。珠海必须懂得利用此类人才的弹性和适应力,利用他们的优势以融合新旧人才,才能建设起最有效率和行动力的团队。这也越来越成为众多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共识了。

第三,不能忽略培养本土人才。

“我们必须意识到,培养人才永远比寻找人才更重要。”梁海明指出,世界的变化非常快,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容易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优秀的外来人才,也有相当大的比例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而本土人才可塑性更高,进步也会更大更快。

除了要避免上述吸引人才的三大误区之外,梁海明建议,珠海若要吸引更多人才以及留住人才,可考虑采取以下三个策略。

其一,尽量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水准的工作、居住环境和文化,以及避免出现全球化和本土化冲突的情况。在这方面,迪拜可作为珠海的榜样,当时迪拜大量从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招收人才,并建立一个适宜上述三地人才工作、居住的环境和文化,让外地人才可以安居乐业。毕竟,只有符合国际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才能够不断吸引人才,形成一个以强大文化为支撑的、良性的、不断循环的生态系统。

其二,进一步提升珠海的国际形象。一个城市的美好形象,对国际人才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在传播中也要避免传统的“讲道理”的生硬方法,灵活调动各种媒介手段,让城市的形象与民众和谐、幸福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

其三,充分调研和听取珠海本地居民的意见建议,处处考虑到维护本地民众、本地人才的利益,避免让本地人才感到被外来人才蚕食了利益。在物价、房价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让本地人切身受益。同时,官方加强对珠海本地民众、本地人才的有关吸引国内外人才的政策解读与政策宣传,确保民众正确理解政策,减少对政策的猜疑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