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顺义张喜庄有这样一个地方,万物顺应时节自然生长,不用任何化肥农药,动植物不需过分打理,蔬菜自然成熟、开花、结果,小动物们田间漫步,自由啄食奔跑——这是毛大爷倾注了多年心血打造的顺义田地农庄。他专注于小农庄有机食品种植,已有20年之久。

在顺义生态小农庄里,毛大爷养了9头牛、100只鸡、80只鸽子、9头猪,全面替代了地里使用的化肥。喂牛、养羊的饲料来自收割后的作物秸秆,用鸡粪、羊粪、猪粪、鸽子粪等动物性有机肥和豆饼、花生饼等植物源有机肥,用“物理+生物”方法防虫,人工除草,用粉碎的秸秆或树叶等替代地膜。20年的时间,他恢复了1公顷多土壤的地力,从源头减少土地污染,恢复生态平衡。

6年前的一天,魏玉凤来到毛大爷的小农庄,实地打探了一番。毛大爷年逾九旬,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左腿被撞断,静养恢复后,回到小农庄养病,每日与群鹅漫步于大自然之中,从早忙到晚,乐此不疲。魏玉凤十分喜欢这句话:但凡灵魂相似的人,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她开始和毛大爷一起干有机农业。一老一少,在小农庄共同奋斗了6年。

对“新农人”的理解,来源于魏玉凤在美国创业的经历。“我在国外的时候,非常喜欢去当地的有机农场玩,不仅菜好,园区也打造得精致入微,菜园犹如花园,让人流连忘返,当时我就想把这种有生命力的农场搬到中国。”魏玉凤在国外创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选择了回国种地、养殖。她把所学到的农业知识和拖拉机等先进的劳动工具用在小农庄的发展上,从而解放了劳动力,给农庄带来了很多乐趣。魏玉凤有一本专门记录农作日程表的笔记本,详细记录了农作物种植的时间段,每隔一段时间,她还会尝试种植新的农作物。

经过6年的劳动生活,魏玉凤在小农庄里很清楚地看到了不太理想的经济效益。一年下来,魏玉凤在小农庄赔掉10万元,小农庄的生产和消费似乎很不“经济”,也很难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但魏玉凤没想过放弃。

在这个不大的有机田园综合体,蔬菜享受着“豪华待遇”:农田错落有致,有机蔬菜呼吸着新鲜空气长大,不施用化肥、不使用除草剂,严格按照有机绿色农业标准种植。为了让更多人能吃上当天采摘的新鲜蔬菜,清晨4时,农庄刚刚醒来,魏玉凤就开始锄土、翻松、施肥。朋友们常在微信上给魏玉凤点赞:“这蔬菜不仅新鲜,吃起来还有一丝丝甜味。”

为了进一步推广有机农产品,魏玉凤还组织小朋友来有机小农庄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城里的朋友们每次来到农庄,都喜欢挖走一盆盆、一袋袋的土,回家用它种花、种菜,有时甚至把土里的蚯蚓和野菜根也一同带回了家。魏玉凤总是慷慨地把农庄的有机土一锹锹地送给来农庄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有机作物,了解健康农业。

魏玉凤说,有机农业是人类与自然合写的田园诗,是人类与自然共谱的交响曲。父辈们把童年洒在田间地头,难忘在田埂上奔跑的畅快自在,而年青一代想要见到那片美好的土地,却是件很难得的事。也正因如此,魏玉凤用6年的时间,坚持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坚持守住这一片净土。

为了节能环保,提高效益,魏玉凤还在小农庄建立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将动物的粪便都集中收集起来养殖蚯蚓,蚯蚓长大后会变成鸡鸭的饲料。农庄里的一切饲料都是纯天然的,基本能做到自给自足。魏玉凤算了这样一笔账,“你往地里施加各种化肥、农药,也许当年你可能多收入两倍经济效益,但过度使用化肥的土壤,改良可能要用10年才能完成,而这10年你投入的土壤改良成本可能是10倍的代价。”实践证明,构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土壤安全技术模式,能够走出“不打农药会绝产”“不上化肥会亏本”的怪圈。

每年,菜地里的番茄果实累累煞是好看;桃林中一个个圆润可爱的大桃绿中带红;道路两边的丝瓜粗大硕长,伸出了护栏;葡萄正紫得发亮,让人忍不住想摘一颗放进嘴里;静静卧在地里的大白菜,挺拔丰满、精神抖擞;随处可见的玉米密密麻麻挂在枝头,正在汲取阳光雨露……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6年的劳动岁月,让魏玉凤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不易,为农庄做实事的信念在魏玉凤的心中扎根,引领着魏玉凤打造“从土地到餐桌”全程有机循环产业链,不仅实现了农牧资源的精准循环和对接,还有效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魏玉凤用6年的时间与农耕逐步接触、碰撞、融合,在小农庄刀耕火种的传承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汇聚劳动智慧,振兴乡村现代文明,培育有机小农庄的新景观。有机小农庄,既是当下社会文化的新载体,也是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写照,寄托着人们对有机农业的深沉思索与厚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