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24日电 聚焦“碳中和:中美大国责任与新未来”主题,中宏论坛第十四场在线研讨4月23日下午召开。中宏观察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徐洪才对国家领导人在气候峰会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解读,对中美未来竞争合作对抗并存的新格局进行了前瞻,并对妥善处理中美意识形态尖锐对立提出应对之策。此外,他还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大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徐洪才强调,中国应继续做好自己的事情,有效管控中美分歧,在中美中长期的竞合对抗中实现自己的既定战略。

以下是徐洪才发言:

感谢中宏网组织这场对话活动。我的发言题目是:《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为契机,促进中美战略竞争与合作》。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二是中美进入战略竞争阶段,我们该如何促进战略合作?

一、中美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的合作契机

昨天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中国领导人出席气候峰会发表重要讲话,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可谓适逢其时。中国领导人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讲话中,向国际社会发出新的倡议。大家都知道,中国领导人曾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现在又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两对关系是人类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领导人讲到:“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对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的破坏。”当前,共同应对疫情初见成效,全球经济复苏呈现良好势头,但是未来复苏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展望,今年世界经济有望反弹6%,但明年又将回到4.4%的增长,消化疫情的后遗症需要共同努力,也需要时间。尤其要考虑到未来中长期的共同挑战,即气候变化。这次美国拜登政府重返多边气候治理进程,中国领导人表达了欢迎意愿,并提出六个坚持: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因为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

去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领导人强调我国将遵循《巴黎协定》,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的力度,并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到2031年前达到峰值,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雄心壮志是基于中国国情,同时也是基于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提出实事求是的奋斗目标。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标准好像低了一点。比如,在这次气候峰会上拜登总统讲到,美国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52%。这比奥巴马2015年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增加了26%-28%,大大提高了标准。但是坦率地讲,对于美国我们还是要走一步看一步,因为这次疫情暴露了美国治理体系的诸多短板:社会分裂、党派纷争、短期行为、朝令夕改,行动力也远不及中国。而我们长期实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刚刚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未来5年在环境治理、绿色发展目标。比如,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未来5年累积降低13.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积降低18%;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气比例要从去年87%提升到87.5%;地表水达成或好于三类水体的比例,从83.4%提高85%;森林覆盖率从2019年23.2%提升到2025年的24.1%。这些都是约束性指标,体现了中国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行动。

去年以来,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中国领导人都强调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一带一路”合作也是以高质量为要求,底色就是绿色发展。中国身体力行,比如去年年底在气候雄心峰会上,中国领导人提出三点倡议: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可喜的是,近期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制定未来10年碳达峰的行动计划和路线图,所以,对中国我是有信的。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颇有微词,认为中国目标定低了。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目标并不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碳排放强度高于美国和日本,有人说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总和,但必须考虑产业结构和历史发展路径的影响。中国“十三五”期间贯彻新发展理念卓有成效,有目共睹。今年经济开局良好。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1%,去年同期上升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下降8.1%,去年同期上升4.5%。经济基本面也是稳中向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中国GDP有望同比增长8.4%。未来几年,中国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同时践行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在绿色发展方面,已有良好开端。为未来中美合作开了好头,将会产生积极示范效应。

二、促进中美开展良性竞争与务实合作

近期,中美关系出现深刻变化。阿拉斯加高层对话以来,中美竞争、合作、对抗的格局日益清晰。特别是最近几天,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21世纪战略竞争法案》,要与中国展开全方位竞争,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了竞争、合作、对抗并存时代。这里面,将以战略竞争为主要形式,体现了布林肯在阿拉斯加对话中强调的,中美在应该竞争的地方竞争,在可能合作的地方合作,在必须对抗的地方对抗。那么,在哪些地方竞争?哪些地方合作?又在哪些地方对抗?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归结起来,中美关系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一是物质利益层面。就是经贸合作,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相互依存关系,产业链和分工体系不可能彻底脱钩。近期看,美国在科技领域加快与中国脱钩。体现了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意图。目前,第二阶段中美经贸对话尚未启动,但是大家已被短期的紧张局势所迷惑。二是意识形态尖锐对立,两种模式、两种道路、价值观层面分歧非常大。现在美国以“价值观联盟”为抓手,在亚太地区形成“美日印澳”四方机制,不仅在意识形态层面,也体现在第三个维度,即外交、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与中国展开战略博弈。尤其在亚太地区,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复杂,竞争日益激烈。三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还是以物质利益为基础。拜登政府过度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惜以牺牲物质利益为代价,但长期看,是不可持续的。

首先是价值观层面的对立,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概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有人权问题、台湾问题、新疆问题、香港问题,都与中国形成尖锐对立。去年底,中国和东盟10国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达成RCEP这一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协定意向。未来亚太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重构对美国构成挑战,对地缘政治格局也会有影响。短期来看,意识形态对立不可能根本解决。去年以来,中国疫情防控取得实际成效,使得中国有信心、有理由批评美国,美国内部治理一塌糊涂,加剧了社会分裂。即便现在疫苗开始普及,美国号称有两亿人打上疫苗,但每天新增新冠肺炎感染人数依然居高不下,中国无论是防控疫情还是经济恢复常态化都可圈可点。所以,我们认为,中国发展模式、治理方式、制度体系符合中国国情,最终是中国人民得到了实惠,是行之有效的。所以,美国没有资格对我们指手划脚。另一方面,美国自身内部矛盾也体现了其治理体系的短期行为及短板。目前来看,中美经贸合作并未停滞不前。过去两年,中国主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比如,去年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外商投资法,主动下调进口商品和服务关税。以及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等系列改革举措,尤其是金融服务改革开放方面快马加鞭,都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多边主义,推进了经济全球化合作,包括“一带一路”合作。

去年有两大成果:一个是亚太地区RCEP,一个是跟欧洲的投资协定CAI。当然,这两个协定眼下都面临挑战,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都遭遇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干扰,可能会使自由贸易合作大打折扣。但从过去实践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大幅增加,体现了中国供应链的配套能力,特别是中国产能灵活性。针对市场机遇变化,中国企业抓住商机,扩大出口。去年,中国跟主要合作伙伴的贸易规模,特别是中美贸易不平衡,不仅未减少,反而扩大。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依然会保持一定的宽松力度。最近,欧洲央行保持三大基准利率不变,美联储未来一年也不可能加息。拜登政府推出扩大就业计划,出台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等刺激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环境推动全球经济和需求的复苏,将对中国出口产生拉动。今年中国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依然会保持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将重回中国第二大或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去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突破四千亿美元,对国内经济增长有拉动作用。短期内这种不平衡还会延续。要解决这个问题,中美必须展开务实合作。

美新上任贸易谈判代表,并不赞同过去加征关税做法。但是,未来她会以此为筹码,与中国展开新一轮谈判。中美之间要解决历史形成的贸易不平衡问题,办法是有的,比如,传统做法就是扩大从美国进口,简单地讲就是“买买买”,无论是能源、农业,也包括高科技产品,扩大从美国进口,对美国有利,对中国也有利;第二就是扩大投资,特别是拜登政府希望通过扩大投资拉动就业,靠印钞票、发债融资,“寅吃卯粮”,解决钱的问题相对容易,但是要有人干活。在“铁公鸡”领域,中国建设能力有口皆碑,中美在基建领域投资合作空间巨大。更重要的是,中美双方都关注制造业现代化,在高科技领域也可以合作。我希望未来中美竞争是基于规则的竞争,是一种良性的平等竞争,或者是“你追我赶”的竞争,而非“你死我活”的斗争。金融方面也可以合作。中国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日本、欧洲等合作伙伴都看好中国。过去两年,外资稳步流入中国。在此情形下,华尔街金融机构不应失去与中国金融合作的极佳时机。未来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硅谷高科技企业也不应错失良机。另外,在清洁能源及新能源使用方面,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面临结构转型,中美也有非常多的合作机会。

开展以上合作,前提是双方增进互信。我认为,中美阿拉斯加会谈后,双方都亮明态度,知根知底,实际有利于推进务实合作。尽管现在是“剑拔弩张”的脆弱平衡,但我认为“热战”打不起来。《“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去年中央五中全会都认为,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依然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即“和平与发展依然是主旋律”。这种情况下,反而有利于展开竞争。我们不必害怕竞争,美国以立法形式与中国展开全面竞争的方案将大概率通过,其实也是好事,让我们看清了美国未来与中国竞争的主要领域和招数,我们从容应对。这次中美发布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开启了务实合作新契机。

也应该看到,拜登政府对推进中美人文交流持积极的开放包容态度,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有着很多鲜明的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中美竞争合作对抗关系归结为对抗,我认为竞争是主流,但要促进良性竞争;合作有潜力,但是事在人为;要努力把合作蛋糕做大,特别在贸易、投资、金融领域,做大共同利益。对抗是无法回避的,但要管控风险,不要擦枪走火。在未来三四十年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中美将展开全面竞争与合作,要趋利避害,理性决策。有美国这样强大竞争对手结伴而行,将会使得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也时刻提醒我们,不要懈怠,不要骄躁,要继续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完善自身治理体制。我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