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民间社会”的作用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民间外交也已经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渠道。长期以来,民间外交作为中国整体外交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民间外交的学术研究,进而服务于中国民间外交的实践,已日益成为各方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外交;民间外交;历史现状

[中图分类号]D8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111-0071-02

随着国际事务中行为主体的日益多元化,民间外交即非官方外交已经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条重要渠道。对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进行回顾以及对现状进行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民间外交的内涵和定义

民间外交,是指区别于官方外交的民间国际交往。翻译成英文,通常用人民对人民的外交(People to PeopleDiplomacv),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意义还不完整。在中文里“民间”的含义是与官方并列而在官方之外,因此就本来的意义而言,民间外交是一种非官方的外交。

民间外交实际上是一种“大民间”外交的概念,凡是非官方机构或官方授权的代表所从事的外交行为,均属于民间外交。民间外交可以在一定活动领域和范围内与政府合作,诸如在人道主义援助、资源、人口、教育、环境、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影响乃至参与解决单靠政府行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做那些政府不愿做、不便做或者不能做的事。然而,不是所有民间国际往来、交流和活动都具有民间外交的涵义,只有那些主观上具有服务国家利益或政府外交目标的,或者客观上产生了有利于国家利益和官方外交目标效果的民间国际往来、交流和活动才可以称作民间外交。

中国民间外交的使命概括起来就是:以世界各国人民为对象广泛交友,为中国革命(在当前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国际同情,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良好关系奠定巩固的社会基础。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民间外交,始终把民间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始终注重发挥民间外交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各时期的民间外交

民间外交作为我国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独特的风格,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开拓了广阔外交阵地。

1.抗战时期的民间外交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民间外交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渠道,抓住一切机会,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一,与国际友人的频繁交往。抗战时期,与中共有密切交往的国际友人不仅人数多、国籍分布广,而且成分复杂。他们分别来自美英德日等十几个国家,其中有作家、记者、国际问题专家、宗教界人士、医生等,也不乏党派领袖。

第二,与国际组织的交往。这些组织主要包括世界学联代表团、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等。1938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会见了以英国剑桥大学学生柯乐满为首的世界学联代表团,解答他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指出世界和平不能分割,中国的抗战同时也是帮助世界人民反对共同的敌人,因此抗战虽要自力更生,但也需要国际援助,希望代表团把中国人民的这一愿望带给全世界人民。

第三,通过驻国民党区域的合法机构开展民间外交。国共合作建立后,国民党允许中共在国统区派驻机构,但不允许中共开展独立的外交活动。

第四,重视对在华日人的统战工作。中共始终把少数日本军国主义者与广大日本人民区分开来,积极开展在华日人的统战工作,尤其注重对日本战俘的感化和教育工作,提高其政治觉悟,共同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

2.建国初期的民间外交

建国初期,美国对新中国奉行敌视政策,在国际上阻挠一些国家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阻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经济贸易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因此,在建国初期与我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数量不多,政府的官方外交活动区域相对狭小。这样,民间外交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便显得相当突出。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外交形式。周恩来阐述为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灵活运用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两种形式,二者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对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运用。对未建交国家,民间外交起着为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道路的作用;对已建交的国家,民间外交起着为官方外交充实内容、减少阻力的作用。

由于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使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拥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开创了中国外交的崭新时代。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间外交

自20世纪60年代,美帝国主义加速了对新中国实施战略包围的进程,中苏友好关系破裂。一时间,新中国同时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围堵,腹背受敌,周边安全环境急剧恶化。面对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强调准备应付世界大战,另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民间外交。

早在1956年,毛主席亲自接见来华举办日本工业展览会的日本朋友,向他们明确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正常交往的意见。与此同时,双方的许多人民团体,包括一些党派先后建立关系。经过长达20多年的努力,两国政府终于在1972年9月实现了中日邦交的全面正常化,创造了国际交往中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成功范例。

4.新时期的民间外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鲜明地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都是以民间外交为依托或者为基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只有政府之间的联系,而没有民间的参与,这种关系就是不稳固的。他认为民间外交是官方外交一个基础性的东西。在邓小平全面交往,广交朋友的全方位外交思想指导下,我国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方位的交流和合作,开创了我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三、民间外交的重要意义

民间外交以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为外交行为主体,因而具有广泛的参与性、高度的稳定性、较低的风险性以及途径的多样性、方法的灵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民间外交在当今的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破解官方外交面临的难题。在国家利益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出于稳定国际关系大局的考虑,各国大多采取官方外交“斗而不破”的策略,转而借助于民间外交的渠道,利用民间的力量来做一些官方不能做或不便于做的事情,说一些官方不能说或不便说的话,既实现战略目标,又掩盖政府的作用,巧妙地破解官方外交面临的难题。

第二,避免外交政策出现重大失误。在现实生活中,主权国家外交活动主要通过决策者的决策表现出来。而有些因素可能会造成决策者产生错误的知觉并做出错误的外交决策,进一步使矛盾对抗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民间外交可

以充当政府私人代表的角色,投石问路,开诚布公地阐述各自政府的政策意向,交流各自的立场观点,试探各自政策的可行性和对彼此政策的可接受程度,并将情况迅速反馈到最高决策层,避免政府外交决策出现失误。

第三,有利于各国扩大信任和加强合作。民间外交能够在国家之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与交流渠道,加强彼此的互相理解,增进友谊,弥补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所造成的理解鸿沟。我国曾经采用“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围棋外交”等,都在推动中外交流、扩大信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有利于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在现时代的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所应该具有的良好精神面貌与政治声誉。要数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既依靠国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也依靠官方通过公共外交有意识地塑造,更要依靠民间外交“润物细无声”、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

第五、民间外交的活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保护、人权等领域,政府的力量很难得到认可和施展,需要交给民间组织来处理。在全球化的时代,国家面临的国际竞争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单靠政府的力量已不能满足外交工作的需要,因此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外交必然会提升国家的战略能力。

四、我国民间外交面临的困境

在当代条件下,我国民间外交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审视我国的现状,民间外交面临以下用境。

第一,我国民间外交整体布局缺失。民间外交主要是以民间组织为依托而发展的,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38.7万个,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面对如此巨大复杂的民间组织,在政府层面却缺乏一个有效的整体布局结构规划,进而也无法发挥强有力的协调作用。

第二,民间外交主体自身建设不足。在我国,民间外交的主体多是一些专业性的协会和学术团体,其成员大多属于中高级知识分子阶层以及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这样的民间外交主体所能代表的民意十分有限,其触角无法延伸到最广泛的社会阶层,这也是导致下文中提到的民众基础薄弱的一个原因。

第三,民间外交发展领域不均衡。当前我国民间外交虽然各领域都有所涉及,但是其主要力量仅集中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有限的领域,而在宗教、民族、思想等领域还有待进一步开阔。

第四,民间外交组织机构民众基础薄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中国人民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中国民间外交实际上有着强大的潜在的民众基础。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些交往仍多限于自发的民间交往,大多数民众更是对我国的各种民间外交组织知之甚少。

鉴于此,我国有必要完善民间外交体系建设。从国家层面来说,应提高对民间外交的思想认识,明确民间外交作为我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应建立长久的民间外交发展战略规划,为民间外交的发展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应加强对民间外交的扶持力度。而从民间外交自身建设来说,首先,应明确民间外交的利益取向,要注重国家利益与组织利益的兼顾与协调,树立民间外交主体的大局观、全局观;其次,应增强民间外交的群众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民间外交取之不尽的财富,我们应该注意将过敏数量的优势转化成在民间外交中力量和质量的优势,充分发挥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民间组织要积极地走向民间大众,充分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扩大自己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蔡拓,吕晓莉,构建“和谐世界”的民间力量——关注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6,(06).

[2]陈吴苏,民间外交论[EB/OL],http://gtt.xinjiang.gov.Cn.

[3]张胜军,新世纪中国民间外交研究:问题、理论和意义[J]国际观察,2008,(05).

[4]陈丽媛,王志强,袁野,中国民间外交的多维分析与对策刍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5]陈龙娟,于海霞,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间外交[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6]逄先知,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79.

[7]黄义祥,在华日本人民的反战斗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3).

[8]徐大超,论民间外交的勃兴及其发展困境——兼论对中国外交的启示[J],当代世界,2009,(12)。

[9]余万里,全球化时代的民间外交[J]国际观察,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