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2021年第5期刊发由泉州市委人才办、石狮市委人才办选送的《“希言自然,德育天下才”——记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详细报道我市石狮籍中科院院士谢希德爱国爱家的感人故事,全文主要讲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希言自然,德育天下才”

——忆中国半导体之母谢希德

中共泉州市委人才办

中共石狮市委人才办

她与党同龄,一生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1952年,她怀着对祖国的一腔热诚,排除万难,毅然归国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她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她与黄昆先生合著的《半导体物理学》是我国半导体领域第一本专业教材。

谢希德院士在工作

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她注重学科建设,坚持学术开放的优良传统,以高瞻远瞩的目光使复旦变为一所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大学,把“复旦”这个名字推向世界。

她就是“中国半导体之母”,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复旦大学唯一的一位女校长,著名物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希德先生。

谢希德祖籍福建石狮祥芝镇赤湖村,谢希德在家乡度过了短短的六年,六年的孩童生活深深地留在她的记忆中,她还能说一些闽南话,记住祖母告诉她谢家的辈分是立、德、以、希、圣、贤,她降生时,父亲在北京读书,为了要让宝贝孙女也像男子汉大丈夫那样有出息,祖母破例地将她的名字按辈分排下来,叫希德。

排除万难,毅然归国

投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1946年,谢希德从厦门大学数理系毕业后,曾在上海沪江大学短暂任教,1947年赴美国史密斯学院留学,1949年在史密斯学院获硕士学位。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她决定一旦学业有成即回国。以后她又转入麻省理工学院,专攻理论物理。1952年,谢希德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学博士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新中国,但却受到阻挠。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为了防止军事科学技术泄密,美国政府宣布一项规定: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返回中国。当时的形势非常紧张,据说有些回国的留学生被扣押起来,有些在回国途中经过夏威夷时被遣送回美国了,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最后,谢希德辗转到英国,在友人的帮助下,谢希德和爱人曹天钦于1952年8月登上了“广州”号海轮回到中国。

当时,国家正处百废待兴之时,归来的这对学术伉俪很快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爱人曹天钦来到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马上开始建立实验室。谢希德则来到复旦大学担任讲师,承担了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基础教学。她用五年时间,开设了固体物理学、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学等六门课程。

年轻时期的谢希德与爱人曹天钦

当时,这些课程在国内都还没有相应教材,于是谢希德亲自编写讲义,每隔一两周就发放给学生。等到课程教完,一本本兼具系统性、理论性、实用性的教材也诞生了。让人感佩的是,为这些全新的基础课程重新编写教材和讲义,这在今天由一个团队完成的工作,谢希德当时仅凭一己之力便超量完成。

1956年5月,谢希德和爱人曹天钦在同一天下午在各自党支部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谢希德后来在回忆的文章中写道:“这对我们两人来说都是难忘的日子,从此我们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也是要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身的同志。”而且,他们都觉得,自己“还很不够标准,只能在今后不断努力”。谢希德说,这种新党员的思想一直持续到1982年她去北京参加“十二大”的途中,有同志提醒她入党已经26年,才意识到不能再以新党员自居了。

入党后不久,谢希德就被国务院抽调到北京大学筹建半导体专业组,在北大的日日夜夜,她全身心地投入看文献、写讲稿、查阅国外资料的紧张工作之中。为了使半导体事业在我国早日生根开花,她一方面继续指导由上海带来的两名研究生;另一方面,她又与著名物理学家黄昆合作,潜心编著《半导体物理》一书,为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提供必备的教材。经过一整年的时间,《半导体物理》终于问世了,这也是我国这方面的第一部著作。经过谢希德和她的同事们两年的培养,共培育了300多名半导体人才,分赴我国第一批半导体科研单位和生产第一线,大部分在实践中迅速成为业务骨干。

破旧立新

不拘一格降人才

20世纪80年代,正是谢希德担任校长期间,时逢国家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政策还不明朗,但是她已经意识到复旦大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强复旦大学开放性交流合作的力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谢希德注意到我国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近亲繁殖”的问题。她在《文汇报》撰文指出,为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要尽快改变“近亲繁殖”的师资结构,她主张打破“铁饭碗”,鼓励人才流动,“逐步取消专职助教制,把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工厂、科研单位去,助教由研究生兼任,讲师从工厂、科研单位择优聘任。”1983~1988年,她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她开始改变这种状况。

培养学科骨干,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她出台政策,给予学科带头人优先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享受学术休假;对工作有突出贡献的,给予越级晋升和增加工资等待遇。1985年,为奖励先进,谢希德为全校10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晋升2级工资。这些做法促进了一批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淀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大力启用年轻冒尖人才,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速度。谢希德和师资办的同志一起,排出了思想品德好、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名单,并逐个分析,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有的分配在教研室任职,有的破格提升为讲师,有的送往国外进修,还对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7名40岁以下的教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她带领复旦大学走出国门,广泛加强与国外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复旦大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在改革开放之初,她就积极联系,大力推荐、派遣复旦和校外的许多中青年学者赴国外访问、深造和合作研究。从1978年到1985年,复旦有600多人次到国外进行学术活动,几百位外国专家到复旦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频繁的国内外互动交流大大促进了教学科研,还对建设国家急需的缺门学科产生了积极影响。

她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指导作用。1986年秋季开始执行“导师制”,她亲自聘请了242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一年级新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培养。

甘为人梯

提携后学尽展才

在筹建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期间,谢希德亲自审定和修改研究生的论文,帮助校阅青年教师翻译的外国文献。1960年末1961年初的寒冬季节里,利用学校放寒假的机会,谢希德采用集中强化的方法,亲自为青年研究人员补修大学四、五年级的核心课程。其中《半导体物理》,她拖着瘦小的身体,口若悬河地接连讲了6个上午,每次讲近4个小时,在一周内为他们速成讲完,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

1979年举办的固体物理讨论班,谢希德不但亲自担任教学科研工作,而且专门指导研究生,她特别乐意帮助提携后辈。那时有几位外国专家作演讲,一般情况总要教授为之翻译,可谢希德总是鼓励青年教师上台翻译,她和其他老教授在台下指导,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培养年轻人。她还让自己的研究生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得到实践机会。

她以旺盛的精力,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及时捕获国际物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将这些成果无私地与全校师生分享,力图使复旦的物理学研究与国际保持同步。1983~1998年,她年年参加美国物理学会举办的以凝聚态物理为主的“三月会议”,每次她都带回大量物理学最新进展的信息,并将这些达两本字典厚度的材料整理成一个精练的学术报告,向全校师生宣讲,常常站着一讲就是几个小时。

1983年,已退休的谢希德为学生讲课

甘为人梯

助推年轻人成才

她从各地引进复旦大学急需的专业人才并委以重任,张开明和叶令就是其中的典型。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攻关,1985年、1987年和1990年,她和张开明、叶令等同志一起,取得3项重大科研成果,均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创建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时,谢希德就决定从建立“青年队”入手,培养一批出色的青年科技人才。实验室规定每位教授必须独立从事一个专业方向的研究,自己选择研究领域,搭建研究摊子,筹措科研经费,招收研究生。这一举措,既避免了研究方向的重叠,又将青年人真正推到科研前沿。到1999年,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4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占60%,其中有12位博士,包括5位教授5位副教授,有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验室的正副主任都不满40岁。

谢希德与复旦大学学生们在进行学术交谈

乐当伯乐

大力举荐优秀人才

她不仅亲自为许多师生出国留学、访问、进修写推荐信,而且亲自为一些中青年研究人员出国选定和联系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看到她拖着疲惫的身体,用老式手动英文打字机为年轻人准备推荐信时,很多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谢希德从教48载,桃李遍天下,教授过的本科生、指导过的研究生、栽培过的年轻学者、亲自撰写过推荐信的师生等等,一批又一批。她对自己的研究生要求异常严格,除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努力锻炼他们独立研究的能力,她指导研究生开展的研究课题大都是当时国际前沿的课题或争论较大的问题;她对研究生的指导又非常地严谨、认真,她在学生论文上所作的修改比原文内容还要多,甚至连数字、标点、拼写、引用资料来源等方面的小错误都不放过,因此,她的研究生后来均成为各自领域里的领军人物,并有多人当选院士。对后辈学者,她也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提携,她在自己所领导的课题组和实验室里,极力创造条件把年轻人推向科研第一线,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去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她还甘为人梯,无私地将自己所掌握的世界最新科技动态及时与年轻教师分享,并悉心指导,这些举措使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地脱颖而出,成长为学术带头人。

上世纪90年代,谢希德家乡泉州晋江和石狮多次到上海举行展销会或博览会,邀请谢希德剪彩,她总是欣然应允。有一次,泉州侨乡开发协会晋江石狮分会举行五周年庆典,乡亲们恭请她出席,起初还担心她不会同意,没想到她一口答应,那天她与乡亲们欢聚一堂,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还题写下“乡谊情深”四个字并与家乡人民分享回国报效的故事。

谢希德受到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

逆风前行的身影最美丽。谢希德的归国路无比艰辛,历经坎坷,她却矢志不移。“我觉得我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回到祖国的怀抱”,谢希德朴实而真挚的表白,令人感慨万千。无论遭遇什么挫折和磨难,她都能够泰然处之,无怨无悔。她用一生的不懈奋斗,践行报效祖国的志向。所以说,不论是对中国物理学的开拓性贡献,还是治校育人的出色成就,抑或个人情感价值的独特坚守,谢希德都是令人钦佩的。

学高为师,身正垂范。谢希德认为真正的幸福是能为祖国建设、为培养人才奉献自己的才智。她为新中国培训了大量急需的半导体人才,开拓了表面物理科学研究;她创建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推进成立了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在师道尊严的背后,流淌着慈母般的爱意。所以,她被誉为“中国科学殿堂里最美丽的女人”。

高瞻远瞩,开眼看世界。谢希德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贡献给了科技和教育领域充满挑战的开创性事业。她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志做表率,激励青年人树立崇高的理想,永攀科技高峰;她鼓励年轻学子走出去,学好本领,回报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