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结束后,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西交利物浦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几所“特殊的大学”为报名考生组织了综合评价测试。

其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悉,该校今年继续在广东、浙江、上海、山东、福建、江苏六个省(市)实行综合评价招生,综合评价测试报考人数火爆,经过筛选与资格审查,共1万多名考生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综合评价测试。

可供参照的是,2019年和2020年,六省市分别有6000多名、8000多名考生获得该校的综合评价考试资格。即近年来参加测试的人数对比上一年都有较大的增幅。

高分考生“舍弃”传统名校,转投中外合作大学(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下同),正在成为一部分学子的新选择。

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出境留学受到较大的影响,偏好较高国际化程度大学的高中生,有可能将目光转向中外合作大学。

截至目前,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大学共9所,包括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均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综合测评怎么考?

按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631综合测评”录取模式原则,高考成绩占60%,入学测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

受疫情的影响,今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六个省份并行实施了两种考试模式:在浙江、上海、山东、福建、江苏五个省(市)采用“集中线下机考”模式,共7000余名考生参加考试;在广东省,按照疫情防控的有关要求实施“分散式线上机考方式(居家考试)”,共有4000余名考生参加考试。

据学校披露,在上午的机考必考环节,主要测试考生的数学能力和人文素养,不仅考查考生的数学基础和灵活应用能力,也考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储备,以及对中外史实、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

为了选拔具有较好学科特长的优秀考生,学校今年的测试中继续设置了附加测试选考环节,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侧重考查具有一定学科特长的学生利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下午的复试中,中文写作提出中外历史上三位不同时代的冒险家,他们跨越国界,闯荡天下,探求未知世界,让考生自拟题目,谈谈假如能穿越时空,自己愿意跟谁一起“冒险”,并会创造怎样的历史。题目旨在给予考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考查他们的洞察力、表述力、行文的趣味性、思维的灵活度与开放性和对所选人物、事件的认知能力、价值取向及对是非的评判能力。

英文写作围绕“卓越”主题展开,请考生表述对“卓越”的理解。英语口试旨在考查考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题目贴近生活。

此外,报考医学院的考生还参加了医学院相关测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专门向考生提醒,答题时不要去猜想正确的答案是什么,“因为很多题目是没有正确的答案的,所以你一定要去想是不是反映你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所以我们考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考表达能力,考你有没有自己的观点。”

上海纽约大学首创了“校园日活动”,一般安排在高考前,这也是招生录取的重要环节,旨在发现每位学生的潜能和优势所在,着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综合素质,以及与学校的适合度和匹配度。最终,学校采取“校园日活动”评价、高中学业和高考成绩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

据上海纽约大学披露,今年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共18713份入学申请,较去年(13000多份)增长了12%,创下申请人数新高。但其中收到2246份中国学生申请(计划招收251名中国学生),较上一年的3337人有所下降。

根据软科发布的2021中国最好大学榜单,在中外合作办学子榜单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上海纽约大学分列第一和第二名。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采取的是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类似的“631综合测评”录取模式。受疫情影响,今年综合评价测试继续采用远程网络考试的模式,分为专业基础能力测试和外语测试,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经济学、生物科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五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能力测试考查《数学》;俄语专业考查《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考查《语文》,外语测试考查考生的英语能力或俄语能力。

未参加综合测评也可报考

如果仅参加了高考,错过了中外合作大学的综合评价测试,是否还可能有机会报考?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其中一些中外合作大学,在很多省市仍然采取的是高考选拔招生方式,或者投放了部分普通类统招的指标。

譬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除了在上述六省(市)实行综合评价招生以外,还在全国22个省市(包括广东、浙江、山东、福建、江苏)投放普通类统招提前批次招生计划,共招收约1300人。

西交利物浦大学采用两种招生选拔方式,即高考选拔招生和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招生,后者仅适用于江苏省和广东省。

一名西交利物浦大学的重庆籍学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年她的高考分数有些不如预期,仅有可能去得了不太知名的211学校,考虑到本科毕业后有出国深造的打算,就报考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毕竟利物浦大学的世界排名不错,今后申请国外的研究生会有优势。

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部分获境外大学录取的中国学生无法按预期时间出境开展学习,有的家长希望子女留在国内接受教育。

而申请境外大学的学生,并未参加高考,这意味着他们在“回流”之后,几乎无法在国内升读大学。

为了解决这一群体学生的实际困难,去年9月,教育部允许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转入部分国内中外合作大学完成学业。彼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致电其中几所中外合作大学的招生热线,得到的反馈均为,咨询者众多。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更为详细的情况,“我们开放了一百多个指标,而且录取条件是学生们已获世界排名(QS)前150位大学或前50名专业的正式录取通知书,结果有3000名左右的申请者,在这种压力下我们不得不扩大计划,录取了500名。”

一所中外合作大学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疫情给出境留学造成了较大的不便,部分原本打算留学的高中生选择参加高考,而他们当中喜欢国际化程度较高大学的人会把目光转向中外合作大学,这对中外合作大学的招生带来了一定的利好。

但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大学的海外交流机会普遍比较丰富,也有学生顾虑到疫情同样可能影响到这些交流机会,而将目光转向了传统的国内高校。

最终今年的中外合作大学的生源情况如何,还有待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各学校进一步披露。

上述中外合作大学人士表示,疫情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中外合作大学的招生最终靠的仍然是办学质量、特色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