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载人航天精神之源。20世纪50至70年代,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国防科研工作者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以超常的牺牲精神研制发射成功了国防建设史上的多个第一,铸就了熠熠生辉的“两弹一星”精神。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欧美君将陆续刊发江苏省欧美同学会学长参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体会和感悟,我们一起分享精神的力量赓续传承。

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江苏人才发展聚力创新

杨继全(南京市政协常委、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江苏省三维打印装备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智能高端装备产业研究院董事长):

看到原子城纪念馆里丰富详实的事迹与实物,亲历原子城小镇如今的朝气蓬勃,有心灵震撼和精神洗涤的感觉与顿悟!

经过这次红色教育的心灵洗礼,我领悟到,选才和用才首要条件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原子弹研制对于当时的新中国而言,是个极其艰难的战略工程,只有把矢志报效祖国、勇于克难忘我的英才聚集起来,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的精准施策。只有具备良好政治素养的人才,才能将其所学最大化地转化为强国强省的创新事业和示范正能量。

要始终保持为大家舍小家的戒骄戒躁心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子弹研制初期,一大批解放军战士、技术人员与当地民众克服各类艰难险阻为科学家们提供基本保障;原子弹研制成功试爆后,这些建设者及其后代仍然默默地在各自岗位上无私奉献着热血与智慧。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与培训,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团结更多同志凝心聚力攻克科研难题,在创新大潮中发挥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

在今后科研工作和教书育人中,我将把“两弹一星”精神与信仰贯穿始终,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发展理念,为国家和江苏的发展献计贡力。

将科研工作与国家需求联系起来

邸江涛(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大博导):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让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我对曾经为“两弹一星”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可爱的海北草原人民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两弹一星”精神深刻鼓舞了我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更加坚定了我投身国家科技事业的决心。

每位“两弹一星”科学家无不有对祖国的热爱和许身国家为祖国富强甘愿奉献生命的热情,他们淡泊名利,只身投入到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工作中,他们不惧个人安危,为早日成功完成国家任务日夜奋战,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每一位科学家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爱国奋斗故事,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坚决回到自己的祖国,为祖国摆脱一穷二白而艰苦奋斗。他们有坚定的党性信仰,坚守国家秘密。他们攻坚克难取得的成果为祖国的安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摆脱了大国无核的落后地位,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这些可敬、可爱的科学家是我学习的榜样。

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从事科研工作需要踏踏实实、戒骄戒躁。针对具体的科研问题敢于勇往直前,不怕困难,坐得了冷板凳,时刻紧密将科研工作与国家需求联系起来。我们的研究从跟踪模仿逐步走向了开拓创新,科研工作的方向和内容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需要在关键的材料、器件、精密机械领域进行精细化技术研究,保证高、精、尖,也要在未知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开拓新的发展机遇。针对具体的科研工作,我需要调整自己的研究思路,将兴趣研究与国家未来战略需求进行紧密结合,认真分析调研,找准传统领域的壁垒及缺陷,另辟蹊径开展创新研究,同时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实时关注从事工作的落地与应用。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们年轻一代青年科研工作者需要戒骄戒躁,不计个人得失,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江苏省欧美同学会、《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