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智库建设、人才交流合作

人才联合培养、科技成果转化

......

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农业等多个领域,12条措施助推海淀人才更好地发展。

9月6日上午正式开幕的2021“智汇海淀”人才主题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深化央地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充分发挥央属人才智力资源,集聚的禀赋优势,深化央地人才,协同发展促进央属人才,全面深度参与海淀建设,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持。

“若干措施”涵盖:人才智库建设、人才交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涉及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农业等多个领域,共12条。

共建央地人才专家智库

依托驻区高校院所,发挥统战工作优势,在科技、文化、卫生、农业等重点领域,共建一批央地人才专家智库,邀请央属人才为海淀发展建言献策。

深化央地人才交流合作

探索共建海淀校友创新平台;开展驻区高校院所、中央和国家机关与区属单位、民营企业、民主党派区级组织、统战社团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间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今年聚焦“两区”“三平台”建设面向驻区中央单位提供挂职锻炼岗位53个,选派3名干部赴中央单位挂职;“十四五”期间推动安排300名优秀党外人才到海淀区统一战线组织交流任职;依托“百校联盟”平台每年组织30场以上重点大学专场校园招聘。

创新央地人才联合培养

建立完善科技、教育、卫生、农业等多个领域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科学城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各领域优秀人才。

深化青年人才联合培育

设立“海英之星”奖学金,三年内支持培养不少于500名优秀中学生、高校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探索青年人才校地协同培养模式。

强化央属人才落地保障

鼓励央属人才积极申报“海英计划”,配套全方位支持政策;强化央属人才引进落地和职称评价服务。

探索央属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用好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健全央地人才协同创新机制;与驻区高校院所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专业学科培养体系。

加强央地创新成果交流合作

分领域开展科研成果与关键技术推广转移转化活动,每年开展不少于8场央地人才项目对接活动和5场央地人才交流合作俱乐部活动;建设“军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实体机构;建设社会科学领域高校院所人才创新成果应用场景。

加大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力度

完善博士后工作站资助补贴机制,支持博士后引进与留站工作,每年引进不少于100名优秀博士人才;鼓励设站企业与驻区高校院所开展多层次多维度合作;着力引进海外博士人才。

深化教育领域央地创新合作

与驻区高校院所联合开设“创新人才实验班”,建立人才培养直通车;与驻区高校合作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

深化卫生领域央地创新合作

加强以人员、技术、科研成果交流共享为核心的医联体建设;搭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平台,助力区属医疗机构每年培养不少于100名学术传承人;共建妇幼保健人员能力提升平台。

深化文化领域央地创新合作

与央属高校共建文化艺术作品培育平台;合作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深化农业领域央地创新合作

打造“未来农业”创新合作平台;与中国农科院等驻区高校院所共建技术产业联合体;打造农业高新技术小试中试基地。

这是海淀区进一步深化央地人才协同发展的又一重磅举措,进一步拓宽了央地合作领域,充分挖掘央地创新合作契合点,提出12条创新举措,将促进海淀区与驻区单位建立完善更深层次、全方位央地人才交流合作机制,为“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