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矢志科技自立自强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至70年代,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国防科研工作者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和牺牲精神,创造了我国国防建设史上的多个第一,铸就了熠熠生辉的“两弹一星”精神。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欧美君将刊发学长们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体会和感悟,传承伟大精神,赓续报国传统。

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顾冬冬(南京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


在被誉为中国“原子城”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我有幸了解了新中国历史上几个响当当的“第一”——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横空出世的地方。这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弹”研发及核试验的重要基地之一,这里让罗布泊上空升起第一朵蘑菇云。这里,也曾是人迹罕至的禁区,没有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但一批批科学家隐姓埋名,爆响了震撼世界的天际惊雷。这就是“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两弹一星”精神。来到这片遥远的地方,让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这里是“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地,这里的人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心精神世界,有着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更有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和气魄。

伟大的事业孕育了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又激励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奋勇前进的号角,是新时代的动员令、集结号。我国的科学家正从“向科学进军”跨越到“迎来创新的春天”,我国科技事业正经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转身,我国在全球的科技地位正从“占有一席之地”到“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坚持“四个面向”,要以前沿科学理论的创新、颠覆性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主攻方向,敢存远志、敢为人先、敢走新路,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前沿科技探索创新,加快自主创新成果研发,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两弹一星”精神会像原子弹里的中子源一样,激发我们这些年轻的“原子们”产生高速扩增的链式反应,激励更多青年人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昂扬奋进。

将科研成果应用在祖国大地上

赵超(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在原子城纪念馆,现场看到以往庞大的电子元器件、仪器,了解了科研先辈在艰苦的环境下设计和制造原子弹、氢弹、卫星的感人事迹,由衷地感到自豪。在“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亲眼看到了展览的火箭、坦克、战斗机等实物,更坚定了为国防需求进行科研攻关的决心,进一步感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作为新时代科研人员的使命担当,“祖国不会忘记”的旋律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荡。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科研人员,我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感悟到,一定要为国家需求服务,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祖国大地上。

来源:江苏省欧美同学会、《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