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剧照。

《那年》拍摄现场。

《那年》剧照。张羲轮 文/图

2021年的一天,获知自己参与导演的作品《那年》在“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一等奖公示名单上时,脑海中闪现的是创作《那年》的情景。当时,莫斯科疫情蔓延,我聆听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向留俄学子转达来自祖国的关爱并向学子们讲述留苏前辈的故事时,心潮澎湃,由此萌发了创作些什么来展现留苏前辈奋斗故事的想法。

两个时间点串起故事

莫斯科大学中国学联的几位成员一起商讨、反复研究,最终商定以5分钟左右的微电影作为拍摄目标。在拍摄前期的准备过程中,由于设备有限,片子容量有限,大家决定选择两个时间节点来串起整个故事。

作为视频制作组的成员,我与小组其他同学集思广益,选定了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点是1957年11月17日,那一天,莫斯科大学礼堂里人山人海,面对意气风发、充满活力的留苏学子,正在访苏的毛泽东发表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当年的讲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直至今日仍在我们耳边回响。

60多年过去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如今,中国共产党正在率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经过反复考虑,另一个时间点我们选择的是2019年10月1日,当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举行。

两代学子跨越时空的对话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爷孙的故事。作为一名留苏学生,爷爷强新国当年错过了毛主席讲话,为了不让自己留有遗憾,想办法通过收音机去回听主席讲话。孙子强予中是一名留俄学子,紧赶慢赶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这对爷孙的故事既放在各自时空中,又通过视频电话和信件跨越了时空。

影片叙事手法采用平行蒙太奇,将两个时间节点分头叙述后又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讲述了两代在外留学的学子在国外的生活条件以及心理状态。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影片中设计了一些小细节的对比,比如听收音机和看平板电脑,走路与乘出租车,手写信件与电脑写信等来增强时代变迁感。开头和结尾以“信”作为线索交相呼应,将两代人的生活串联起来。

年代不同,中国留学生对家和对祖国的感情虽然本质一样,但状态不同。通过这部短片,我们更加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前辈们的付出,当年的他们为了更好地建设祖国走出国门,承受着远比我们这一代留俄学子更多的孤独。回望过去,拥有优渥生活条件的我们,更应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不负前辈。

留学报国不懈奋斗

无论是老一辈留苏中国学子还是新一代的留俄中国学子,留学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学成报国并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前辈们做到了,我们也要竭尽所能,担当重任。

视频中有一个强新国在走而强予中在跑的镜头,除了用来表现整个时代在继续前进之外,也代表着我们追赶前辈建设祖国的步伐。

今年正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历史,1921年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选派首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这批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青年回国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优秀的留学前辈带着在海外学到的知识回到祖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留学报国的初心。

时代滚滚向前,学子们寻梦、追梦、圆梦,推动国家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留学报国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就像片中的强予中一样,新一代留俄学子正在接过前辈的火把,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