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关系也逐步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美问题存在着长期的复杂性,疫情只是插曲,后疫情时代的深层博弈与竞争合作逐步显现。

全球通胀不可忽略

风起于青萍之末,波澜壮阔的宏观现象是千万个微观同步的结果,宏观周期是微观活动和秩序的必然,全球的金融市场与各国经济动态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割裂的孤岛。

本轮的贸易摩擦起始于2018年3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华加征关税,随后市场风险偏好不断出现震荡短周期,资产价格膨胀预期攀升。从宏观经济数据上看,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全球各大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应对疫情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M2的投放量不断增加,PPI和CPI剪刀差不断增加市场的通胀预期,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以美国为例,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了输入性通胀,助长了新兴国家的通胀预期,牵动了全球金融市场周期性的波动,进而影响着整个宏观经济的基本面。

一切宏观现象亦能寻迹微观之源,M2、大宗商品价格、PPI、CPI等经济变量在传导过程中互相糅合、迭代,最终回归平衡状态。要合作对抗全球通胀,需要在这个动态平衡的新周期中,顺势而为,找准切入点,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共同彰显大国担当,在不断的沟通对话中凝聚共识,彻底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带动全球产业链科技赋能、转型升级的经济新发展格局,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

新产业新合作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不断凸现,气候合作很可能是新时期中美两国之间合作的切入点和共识平台。

在《巴黎协定》框架下,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多国承诺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减排等环保措施相继出台,全球气候治理步入新格局,绿色投资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清洁能源配套基建也在加速推进。在这一点上,中美两国利益诉求趋同。

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阿拉斯加州的安克雷奇举行,这是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的首次中美会晤,提出了中美之间探寻气候合作的议题。

2021年3月31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1.9万亿美元经济复苏计划和2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美国就业计划),经济复苏计划的总规模约4万亿美元,在本轮计划中涉及新能源的直接投资超过3200亿美元。

中国方面,2021年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参会方式出席了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指出低碳发展是中国的长期战略,“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并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系统。在全球气候问题上,中美双方均表达了较强的合作意愿。

有鉴于此,中美双方可以碳中和等战略目标为切入点进行接触对话,先在气候问题上求同存异,探寻共识合作的机制,然后在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领域合作,共同制定一些可操作的具体措施,由此拓展更多合作,以便拉动行业设备更替和资本投资,驱动朱格拉新周期。在中美两国的带动下,世界各国均会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绿色低碳的价值链。由此,全球新兴产业耦合关系便可逐步建立。

新概念新投资

中美两国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在上海举行会谈后,中美双方共同宣布:将致力于协同合作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巴黎协定》等多边进程中开展合作。

根据中美双方达成的共识:未来,中美双方将制定各自“碳中和”目标路径,扩大国际投融资,支持发展中国家从高碳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这为中美新兴产业耦合关系的营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截至2020年末,中国的绿色信贷余额为11.95万亿元,存量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银行未来将继续推动货币政策与绿色信贷的结合措施,通过利率优惠、绿色金融等工具,为市场经济碳减排目标提供金融助力。

2020年下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金属板块领涨,CRB商品指数的金属板块价格保持了较强涨势。这其中固然有全球货币宽松的因素,但新兴产业设备投资概念的炒作,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放眼未来,全球新兴产业设备投资很有可能会进入了新一轮的加速期。这提振了全球钢材和铁矿石价格的上扬。

2021年4月,螺纹钢现货突破了5100元/吨的关口,创10年新高。供需新格局推高了钢材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作为朱格拉新周期的信号灯,大宗商品的期货市场价格将会进一步拉动原材料端的价格上涨(PPI上涨),提振市场通胀预期,并传导至终端消费者,最终造成全面的价格上涨。商品价格、PPI、CPI等宏观经济指标同步共振,与通货膨胀呈正相关关系,构成了新周期,开启了全球经济新格局。

新经济新未来

新周期下的全球环保政策和基建计划衍生了新一轮“新能源”金属的市场需求。以下几个方面未来尤可期待。

首先是新能源基建。

未来,全球有望实现各类原材料的需求共振,促进铜、铝等商品的中枢价格提升。具体来说,铜、铝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电气控制轨道交通、5G基建、新能源充电桩和人工智能互联网等设备的主要原材料集中于铜、铝等有色商品。

其次是碳经济和碳金融。

目前,我国碳市场已在9个试点省市启动交易,涵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高耗能行业。经过多年运行与实践,试点地区碳市场发展初见成效,截至2021年6月配额累计成交量达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全国碳市场上线以来交易量总体稳定。

推进碳市场发展,金融大有可为。

碳市场自身拥有的金融属性使其容易与金融市场衔接,实现有效跨期设计和价格发现。如果金融属性较弱甚至缺失,将极大限制其资源配置功能,削弱价格信号有效性。同时绿色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高,风险大,应当借助金融市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运作模式,实现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

展望未来,中美在碳经济领域深化合作,可以引领全球绿色低碳产业高速发展,增强美国经济、美国国债和美元的市场信用,更可以为全球经济复衡找到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