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回国到东莞,继续我在极化中子领域的科学研究。东莞这个城市有着非常完善的科技配套,对于人才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在这里从事科学研究,我觉得有无限的可能。”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童欣对东莞有着特别的情愫。

“是人才,进莞来。”东莞敞开怀抱拥抱天下英才。12月8日,在2021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上,东莞发出“英雄帖”——从2022年起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选拔300名博士研究生专业人才;引进培养1000名重点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等。

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亚非表示,东莞将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重大机遇,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以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依托大科学装置汇聚一流科学家,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推动更多科研机构落户东莞。

有望成为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

“2001年,我来到东莞,第一份工作在东莞;2004年开始创业,第一次创业也在东莞。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东莞?这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非常完善的供应链优势,让公司能够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高层次人才吴丰礼说。

近10年来,该公司收入额基本保持了年均40%以上的增长。如今公司已成为广东工业机器人产业头部企业。

和吴丰礼一样,一大批人才在东莞打拼。目前,东莞市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稳居广东省第三、地级市第一;高层次人才总量达18.3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连续10年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科技日报记者在东莞走访得知,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目前已有超过400名中科院高端科研人才常驻东莞;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集聚科研人员900多名,拥有两院院士10人;在东莞理工学院,2016年以来共引进博士以上人才900多人;在东莞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已引进科研人才3336人。此外,目前东莞持有效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超4900人,共签发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120余份,数量为全省第二。

各类人才集聚东莞,让这里的创新优势愈发明显。2020年,东莞市R&D占比达到3.54%,位居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400多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今年11月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东莞科技创新竞争力挺进全国20强,较去年上升20个位次。

颇受外界关注的是,东莞今年GDP将实现突破。今年前三季度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94.62亿元,同比增长9.1%,预计今年将成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

“今天的东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肖亚非说。

3年时间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

十大战略科学家团队方面,每个团队给予5000万至1.5亿元资助;百名博士专业人才方面,新引进的博士人才最高可享受100万元综合补贴;千名拔尖领军人才方面,引进的重点行业领域特色人才,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购房补贴和35万生活补助;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新引进的硕士、中级职称、高级职称人才给予最高6万元综合补贴,新引进的本科学历人才给予最高1万元补贴;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引进培育的工匠型高技能人才,技能领军人才给予最高600万元购房补贴和30万元生活补贴……

站在新的起点,东莞提前谋划,推动人才政策落地。近日,《东莞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外发布。

《行动方案》提出,从2022年起,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引进1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团队;选拔300名博士研究生专业人才进入机关、学校、医院、科研单位以及重点民营企业;引进培养1000名重点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引进培养6万名硕士以上创新创业人才、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进入社会各领域;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将东莞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东莞还将目光瞄准了特色人才。特色人才包括在东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重点发展的行业、产业、领域紧缺急需或做出相应贡献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对于特色人才,东莞给予住房保障和生活补助,并可享受科研、创业、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社保、子女入学、税收等方面的综合服务。

根据《东莞市特色人才服务政策实施办法》,东莞向符合条件的特色人才提供最高2000万元创业类贷款;按其贷款期内实际支付利息最高不超过70%的比例给予两年,每年最高200万元贴息;给予两年,每年最高6万元场租补贴。

另外,对符合条件的特色人才优先提供租住人才公寓优惠,或给予最长3年每月最高2000—6000元租房补贴,或给予最高100万—1000万元购房补贴。

“东莞引才,不拘一格。无论是科学家、领军人才和行业精英,还是卓越工程师、学历人才和技能人才,只要是人才,东莞都海纳百川,求贤若渴。”东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吕元元说。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来布局人才链

12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领军人才东莞创新驱动中心(以下简称东莞驱动中心)启动。今年11月底,科技部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领军人才东莞创新驱动中心的建设论证,同意在东莞建设大湾区首个人才驱动中心。

东莞驱动中心是科技部人才中心和东莞市共同打造的汇智集才服务平台,旨在围绕产业链、强化创新链、构建人才链,打造国家领军人才、高校院所与东莞企业紧密合作的服务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在莞转移转化、共享交流,有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发展需求。

人才和科技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东莞市科技局围绕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的建设任务,把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育摆在重要位置,正谋划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我们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来布局人才链,建立全链条人才引育体系,将根据创新链和人才培育发展阶段出台不同的科技人才政策,分别为聚焦于源头创新的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政策、聚焦于成果转化的扶持科技人才创业政策以及聚焦于后备研发人才培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政策,重点围绕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对此思路清晰。

对此,东莞科技局将出台扶持科技人才创业政策,聚焦于支持既懂科技创新又懂市场运营的科技企业家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来莞创办企业转化,建立科技人才创业培育库,对进入培育库的科技人才及企业,在培育期内获得最高500万元的租金补贴和“里程碑”发展奖励。

卓庆表示,东莞市科技局将出台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推动一流高校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东莞专项”,给予联合培养(实践)研究生生活、交通补助,提供“拎包入住”的宿舍,给予优秀工作站、优秀导师奖励补助。3年内建立研究生工作站40家,实现在莞联合培养(实践)研究生达1500人。

“2018年,我回国到东莞来参加东莞松山湖实验室的建设,我来东莞的主要原因,是觉得这里的科技发展前景非常好,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赵金奎说,相信将来东莞松山湖不仅是大湾区的地理中心,也将成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