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职业农民张彬宏:

海归农民“玩转”生态农业

“嘎啊,嘎啊,嘎啊……”走进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东凌村的古德生态农场,此起彼伏的鹅叫声一波一波地涌入耳中。一眼望去,除了上万只马冈鹅在池边沙地“撒欢”,山头上满是新绿的柑树暗香浮动,山脚下百亩见方的鱼塘波光粼粼。

29岁的张彬宏是这片农场的主人。

东凌村是他的故乡。2017年,从澳大利亚留学毕业的张彬宏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种柑、养鱼、喂鹅,在昔日农村的闲置土地上,张彬宏逐渐探索出一条种养结合的立体农业发展路子。如今,他不仅建起一个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农场,还不断向农户传授“致富经”,着力将农场打造为产学研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种养经济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苏晨

留学归来当起职业农民

成为职业农民,是张彬宏在国外留学时产生的想法。

“大片的土地一望无际,耕种和收获基本靠机械完成,成群的奶牛在土地上悠闲地吃草。”2012年,他前往澳大利亚攻读本科课程,期间到当地大型葡萄种植庄园和奶牛畜牧场参观,尤其对大面积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印象深刻。“留学期间,我还看过国内的《致富经》《科技苑》等农业类电视节目。我经常被农业创新案例吸引,觉得这样也能创造财富,真的很有意思。”

张彬宏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下田插秧,对土地怀有感情。近几年,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提振了他的信心,看好农业发展前景。2017年,完成本科学业的张彬宏选择回乡创业。这意味着他要放弃大学学习的工程科学专业,身边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刚开始爸妈也劝我,但他们比较开明,沟通后尊重了我的选择。”在家人支持下,张彬宏流转土地,种植新会柑,正式踏上农业创业之路。

农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且容易受天气影响。创业前两年,张彬宏的果园接连受到台风袭击,种下不久的果树几乎全被吹倒,根部受损严重。张彬宏来不及痛心,咬着牙修剪了受损树枝,又向银行贷款继续投入生产,“仿佛一切从头来过。”

资金是创业中最大的难题。除了父母支持和银行贷款,张彬宏积极参加各类创业比赛,获得了一定的资金奖励。由于在比赛中崭露头角,他被当地政府作为青年返乡创业的典型推介。古德生态农场也逐步打开名气,熬过最初的困难期,有了产出收益,运转步入正轨。

看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趋势

在古德生态农场里,几乎没有闲置的元素,这得益于张彬宏探索的“鱼鹅柑橙生态共同体”项目。

这一项目要从种植果树说起。新会柑、新会甜橙种在山头上,对水的需求较大,于是张彬宏承包了附近的鱼塘。为更大限度发挥鱼塘的经济效益,他又养起了鱼和马冈鹅。

马冈鹅吃果树下的草,可以避免使用除草剂等化学药物,也能减少人工除草的成本。鹅粪还可以当作果树的有机肥料,补充果树生长所需的元素。

池塘里,鱼可以吃马冈鹅吃剩的干饲料,节省了鱼饲料成本。鹅粪带来适当的肥水保障了鱼类生长环境,使用鱼塘里的肥水灌溉果树,可以使果树长势得到提升。

如此一来,鱼、鹅、柑、橙有机结合,实现以种带养、以养促种,走出一条立体循环、种养结合的农业发展路子。2021年,“鱼鹅柑橙生态共同体”项目在“金湾杯”第八届“创青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农业农村组成长类二等奖。

在探索生态农业的同时,张彬宏还看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着力提升农场“科技含量”。

他打算将新流转的百来亩土地作为智慧农业示范点来打造,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新会柑,以降低人工成本,减少作物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近两年,农场加大了对养鹅设备的投入,从过去靠人工投喂改进为自动饮水喂料系统,有效提高喂食效率。

目前,古德生态农场已成立合作社,统一采购化肥等生产资料、统一渠道销售产品。2022年,农场的年总产值预计将达2500万元。尽管资金压力一直存在,但张彬宏对农场发展的信心不曾动摇,他打算继续做大做强种养产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考虑布局深加工板块。

既带动就业又拉动产业

创业5年,张彬宏实现了当时在澳大利亚萌发的“做农场主”的梦想。不仅如此,他的农场服务和带动了周边农户,激发了更多人投身农业的信心和希望。

廖宏生曾是农场30多名员工中的困难户。他有两个孩子在读书,过去家里靠借债才能维持生活。农场发展起养殖业后,有过相关经验的他被调往鹅场担任技术总监,负责鹅的疾病检测、预防接种以及做好鹅场清洁卫生和防疫措施等。现在他每月有6500元基础工资,并根据鹅出栏的装车数量获得相应提成,年终奖近两年来也有所上涨。

农场既能带动村民就业,又能“点燃”农业创业的热潮。

古德生态农场入选了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牛哥驿站”,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经理人培训班等活动的举办场地,张彬宏当起了在田间地头向农户传授种养经验的“农民讲师”。截至目前,这里举办交流会约10场,培训500人次左右。

未来,张彬宏还想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农场每年的部分利润用于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并对有心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提供资金帮助和相关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