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记天带领团队成员做实验

李记天坐诊,与患者沟通病情。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郑超 文 受访者 供图

3月的深夜,结束了一天的手术,李记天走进办公室,瘫坐在椅子上。冲了杯咖啡,打起精神,伏案继续钻研文献……

他出生于中医世家,赴美留学深造9年;毕业后拒绝了海外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全身心投入中医药的临床与科学研究工作。

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中西医双博士”,85后的李记天用勤奋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他称自己为“工作狂”,要将余生的光和热都注入到骨肿瘤的研究工作中去:创新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中医肿瘤诊疗模式,提升骨肿瘤的早期诊断率,让孩子们享受应有的蓝天白云。

“医生叔叔救救我……”一句话让他坚定研究方向

回国之后,李记天入职到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专业是骨肿瘤。目前,他是该院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

去年3月,他接诊了一名留守儿童,小女孩10岁,从鹤壁转诊好几次,经推荐来到医院。女孩的右腿呈现病态的纤细,膝关节的肿瘤非常大。经过会诊,不得不进行截肢。然而,随后病情进一步恶化,癌细胞从右膝转移到左膝,也向肺部等其他位置转移了。

“每次看到这样的病人,我非常难过,我总是在想,为什么不能早诊断、早治疗呢?”作为一名医生,李记天一直从事于骨肿瘤的临床科研工作,其中骨肉瘤高度恶性,高发于10-20岁青少年,目前多采取化疗加手术截肢的治疗方法,但发现的时候往往已是晚期,这对于医生来说是十分揪心的。

“我最害怕听的,也是常常听的,就是那几句:医生叔叔救救我,我能不能不截肢?我还能活多久……”每每听到这些小朋友提出的请求,却束手无策的时候,李记天总是感到无比的心痛。

因此,他痛下决心,积极投身于研究骨肿瘤的早诊、早治,潜心研发骨肿瘤早期诊断的试剂盒,相关成果已在转化试验阶段,未来将大大提升骨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作为“中西医双博士”,他每天只睡4-6小时

前一天,李记天刚结束了一天的手术,回到办公室已是深夜;第二天一早,他又会准时出现在大家面前,安排任务、查房、做手术……

这样的工作节奏,是他的日常。他常自嘲拥有“两室一厅”:白天门诊大厅、手术室,晚上研究所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已经成为他的常态。

困了,他就拿起桌上的咖啡喝一杯;饿了,就拆开墙角的方便面煮一包,“工作忙的时候,我常常忘记吃饭,忙起来顾不上的。”

白天临床工作,晚上科学研究,李记天常常凌晨一两点才睡,八尺男儿躺到办公室的沙发,便是一夜安眠。他每天只睡4-6小时,沙发边常备一个书包,装着笔记本电脑和洗漱用品,以便随时拎包出差。

尽管如此,李记天仍乐在其中。他并不介意别人称他为“工作狂”,因为他热爱这项事业,他有想要努力攀登的高峰。

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中西医双博士”,工作以来,李记天兢兢业业,刻苦勤奋,以一颗赤子之心一直奋战在临床科研教学的第一线。

他结合医院骨伤专科优势,率先开展中医药防治骨肿瘤及其他骨科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实施精准医疗和中药新药开发研究。

他的目标是,不仅加强对中晚期肿瘤的治疗,而且践行以“预防和早期诊疗为主”的防治思想,创新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中医肿瘤诊疗模式,提高中医药肿瘤诊疗水平和防治能力。

推动研究成果落地,“让孩子们享受蓝天白云”

李记天深知,临床和科研工作需要并驾齐驱,“总结来说就是,基础研究要从病床中来,到实验台上,再回到临床中去。”

现在,他带领着一个11人的科研团队,成员都是80后、90后,科研的严谨特点使然,让他对成员的要求“异常苛刻”,但这仅限于工作,生活中他和大家打成一片。

李记天喜欢看书,喜欢户外运动,他常说,会学也要会玩。每周,团队都会聚餐,一起吃一起玩,正是由于他张弛有度的管理方式,使整个科研团队非常高效自觉。

“有一次急需一份资料,队员第二天结婚,凌晨两点把整理好的资料发了过来。”提到这些细节,李记天非常感动,大家只有拧成一股绳搞科研,才能瞄准“卡脖子”技术难题持续攻关,努力向着“国家队”进军。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结合医院“化岩胶囊”等经典组方,进行中药新药的开发研究,探索中草药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于肿瘤的药物治疗靶点,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李记天团队已成功建设相关省市级研究转化平台,获批多项专利、科技成果等。

他将为此不懈努力,“我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未来能尽早地应用于临床,让孩子们可以享受成长中该有的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