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江苏聚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供图

江苏聚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供图

中国侨网苏州6月10日电 题:袁博:用智慧为世界充电

作者 周建琳

从电动自行车的锂电充电器到街头智慧充电桩再到安全充电网络数字化平台建设,袁博的“充电事业”越做越大。创业六年,江苏聚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博正用行动践行最初的梦想——用智慧为世界充电。

工程师的理想


“作为一个工程师,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希望自己的产品能被万级、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用户使用。”袁博说:“这是自己创业的初衷,也是战胜困难的法宝。”

2001年,从海军工程大学数字通信专业毕业的袁博远赴英国留学,在Heriot-Watt(赫瑞-瓦特)大学继续攻读。在校期间,他的学业水平得到迅速提高,还作为留学生代表接受了BBC中文频道采访。

2006年,已在英国工作的袁博选择归国,回国后就一直专注于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开发。“2008年奥运以后,许多新能源的新应用、新场景开始不断涌入市场,我感觉在充电领域会有很大的机会。”袁博就在这个时候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从事充电技术和高性能充电产品开发。

袁博说,不同于传统充电方式,他和团队所研究的动态自然底层充电技术是对底层充电方法的革新。“我们在蓄电池不产生大量副反应的前提下将充电速度提高至传统技术的3至6倍多,并且提高电源效能、缩小产品体积、完善安全防护等级,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

虽然是技术革新,但袁博选择从边缘市场入手。在他看来,电动自行车作为普通老百姓日常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解决好电动自行车充电时间长、能源利用效率低、安全质量问题频发等问题,就是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安全、低碳、便捷出行问题。

相关数据统计,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接近4亿辆,年增量已突破4000万辆,而每日电动自行车充电次数更是超过1亿次。袁博称,这样庞大的市场中任何一点点新的需求、技术更新或者消费升级都是巨大的机会。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聚合新能源偌大的实验室里,经常会彻夜灯火通明,袁博和团队正在那里研究新样品、讨论新方案。创业以来,他每天和核心成员工作16个小时以上,依旧保持着工程师的职业素养。

目前,袁博和其团队研发的产品已获得国家电网、上海电力、小牛电动、爱玛电动、钱江摩托、快仓机器人、美的吸尘器等多个行业龙头用户和上市企业的认可和订单。在研发上,江苏聚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聚合新能源)也获得了包括美国、中国授权发明专利在类的30多项充电技术核心知识产权,参与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形成2项地方行业标准。

小公司大版图

打开聚合全域安全充电数字化监测管控平台,可以看到聚合新能源正对多个城市的充电行为进行实时采集,然后通过云端算力,对充电参数、使用行为、能耗数据和负荷变动进行分析、把有可能产生隐患的充电行为,充电车辆,包括电池,进行实时预警和即时处置,还实现了站点设备精益运维、远程操控,不仅能够在安全充电社会综治方面形成抓手,同时在可调负荷接入、功率优化调控方面起到了提高能源效能、促进降损减碳的作用。

2019年,聚合新能源的“安全充电数字化网络”项目,作为苏州市民生科技项目得到广泛推广。截至目前,苏州已建设2万个智慧充电站点,为居民提供安全充电服务近300万次,定位、预警事故隐患6000次,流转能耗220万千瓦时,形成降碳13141吨。目前,该平台已在北京、上海、扬州等城市复制推广,逐步实现多通信多协议架构下去本地化云端服务的全域格局。

2021年,聚合新能源被正式纳入国家电网智慧能源双创孵化体系,入驻国家电网江苏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成为了中国智能配电与物联网创新平台成员。在开发平台、应用场景、办公场地、项目试点等方面得到了国家电网这个重量级战略合作伙伴的支持,正向着“千万设备在线、百万数据并发”的设计规划迈进。

“用数字人民币支付,只要1分钱,就可以给电动自行车充满电,既方便、又实惠。”3月1日—4月30日,下载“数字人民币”APP,开通中国建设银行数字人民币钱包在苏州相城渭塘镇所有聚合智慧充电网站点,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时选择数字人民币支付即可享受“1分钱充满电”优惠。

袁博透露,借助苏州是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的先机,此次和金融机构数字货币支付接口试点成功后,公司将继续围绕区块链、云计算技术在服务平台消费端进行软、硬件投入,形成一套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安全充电服务生态体系,并朝着“安全、智能、低碳、民生”的方向持续开发,逐渐向全区、全市进行复制推广。

虽然公司现在的规模不大,只有30多人的团队,但袁博表示,从创业起始团队就一直坚持“小公司,大版图”理念,目标是成为充电行业的“单打冠军”。

越艰难越向前

细数企业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时,袁博的言语中透露着自信,坚定的眼神里昂扬着斗志。而这种斗志,从多年前创业开始在他心里就不曾熄灭过。

袁博的创业路一直伴随着“危机感”,也有着特别的使命传承。他的父亲就是他的创业榜样。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也曾辞去公职创办高科技企业。“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父亲年轻时常说的话。小时候,父亲一有出差机会就会带上袁博,在和父亲进工厂、看试验之余,袁博从小也习惯了始终在路上的生活,。一次出差途中,父亲从车窗外的小贩那里买来一些食物,年幼的袁博觉得不好吃,但父亲的话让他铭记:“在还有的吃的时候,吃完手中的食物,下一顿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吃上。”

“能吃苦,有精力,这又何尝不是创业的第一要素!”袁博坦言,创业很难、是个漫长的过程。在他的记忆里,创业最苦的时候,交了房租,身上就只有几百元了,还得用来交水电费。好在后来苏州相城区政府安排他们搬进了中汽零大厦,这样的窘境便再也没有发生过。

看着窗外的高楼不断地拔地而立,袁博时常能感受到一种成长的力量。“苏州是一座很特别的城市,和很多新兴城市不同,苏州有2500多年的人文滋养和鱼米之乡的自然环境,体现出来一种不急不躁、温文尔雅的性格。这一点尤其适合早期的创业者,欧美同学会中有非常多这样的科技创业者。”

“以我个人来说,我在苏州一落地就相继拿到了市、区多级人才政策和国资背景基金支持,但苏州并没有因为给到我这些政策而不断催促创业进度,有的只是对人才、对项目的‘乐见其成’。”在袁博心中,苏州也是科技发达的现代化城市,正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是一座充满机会的城市。

“我们需尽快完成从技术研发型的创业企业,向具有研发、品牌和产能综合优势的规模化企业的转变,真正走上这个细分市场中的充电产品‘专精特新’之路,这一步非常关键。”袁博笑称,创业就是这样,不一定会成功,但困难却总是如影相随。自己能做的就是争分夺秒,继续赶路。(完)